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网络来源 2022-03-28 21:39:39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疑惑——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