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时间管理也要对症下药
在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前,父母要科学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适用性问题,建议对孩子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观察以进行判断,区分孩子到底是注意力不集中、拖拉,还是慢性格,这个很重要。
一方面,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格。那么慢性格的特点是什么呢?
孩子不只是在做作业时慢,起床、整理东西、出发、哪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能会慢。
通常,慢性格与遗传有关,但后天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慢性格更加突出。
当孩子身边有一个特别能干的家长不断提醒时,孩子用心程度会随之减弱,逐渐表现出“反正迟早这个事儿都能干的完”的态度。
另一方面,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儿童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ADHD”,表示脑功能发育轻微损伤,影响注意力集中能力。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发育年龄阶段的特点,家长就要尽量保证孩子的环境更“单纯”。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容易被桌上的玩偶影响,家长可以把桌面等清空,营造“单纯”环境。另外,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维持注意力集中20-40分钟,三年级的孩子40-60分钟。
在这个时间段内,家长尽可能保证相对安静地接电话,不去给孩子送水果等,也不要专门去看孩子是否专注。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孩子注意力持续投入在学习任务上。
如果确定孩子是学习习惯上的时间管理出现问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在学习的动力上,即孩子是否喜欢学习。
父母对学习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课堂、作业等学习任务,但对一个12岁前的小孩来说,只要每天一睁开眼睛,学习就在发生。他在观察周围的生活里有什么,观察成人的各种习惯、怎么应对每天早晨的饥饿、一天的生活怎么安排等等,这种观察和模仿都是学习。
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时,要反观自己对学习的投入、关注与热衷是否也有所缺乏。
举个例子,家长每天起来都是抱着手机放松娱乐的状态,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但如果家长有固定的阅读习惯、随时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事。
家长在家里表现出更有趣、尽力的状态,也更益于孩子学习。父母可以在家里谈论怎么将一张纸叠起来、怎样把家里再归置一下、明天做什么美味的中餐、最近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新闻播报到底在讲什么内容、在单位遇到的问题及调查分析的解决过程……
这种“不断提问”本身就会激发孩子对事情与未知事物刨根问底的习惯,对其学业会有较大帮助。
通常,认为孩子有时拖拉,是因为不明白这项事情的作用、与未来生活的关联,所以一定要在历时性方面引导孩子思考,感受学习的价值。每天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的积极作用。
第二,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与好奇心,但是一提笔写作业就感到紧张。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父母要求过于完美。作业被检查出错误,父母就逼着孩子改;即使没有错误,也要让孩子横平竖直写到最完美。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忽视孩子的承受能力。承受能力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一个是孩子的年龄特征。
年龄阶段太小的孩子身体肌肉发展不完全,是没有办法“写”到父母的要求的。以书法练习为例,从涂鸦到横平竖直到写得完美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一开始就高要求实在是“一日之寒”。父母常常用三、四十岁的标准,甚至是专家级的水平要求6-10岁的孩子,这会让孩子非常挫败。
所有的学习都是需要有兴趣的,兴趣有一部分来自成就。孩子最初的兴趣肯定是好奇心,好奇心让他投入某一事物中,最终的结果也许并未达到父母的标准,但投入本身就值得家长去肯定、表扬,促使孩子会有二次投入。
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老师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是需要讲理、讲公平的;而家里是一个“讲情不讲理”的地方,父母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感给予者。
当孩子回家也丝毫不能放松、得不到包容时,父母就变成了家里的“第二位老师”,孩子慢慢就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不愿意分享、不愿意回家。
所以,父母在价值观上要守底线,但是在孩子的学业上要多一点理解与体谅,多一点让孩子愿意回家的温暖。
点击查看更多:时间管理
奥数网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