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整体时间的使用最佳化
时间管理要求的是整体时间的使用最佳化,也就是说,让该时间所制造的生产量最高,而不是仅考虑可使用的时间之长短。
相信许多人一定有这样的习惯,非到中午12点绝不进餐,或是不到晚上6点就不会有想用晚餐的念头。尤其是商业区或学校附近,中午12点一到,就可以看到人群接踵而至,每家餐馆都挤满了人,这与12点前10分钟的门可罗雀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只要提早10分钟或延后半小时,就可以避开人潮了。
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学校的午休时间都安排在中午12点,人挤人是无可避免的。但许多人还是会把这样的“生活作息”复制到非工作的日子中。在实施双休日制度后,不少人对休闲活动更加重视,每到假日,风景区、娱乐场所总是人满为患。看场表演可能需要排上1小时的队才能买到门票;到风景区的路上车流量大,花了不少的时间在车阵中缓缓前进,等到踏上归程又是饱受塞车之苦;用餐时,非得到了习惯的时间才肯到餐厅,结果餐厅内座无虚席,等到前一批客人离开可能需要再等个半小时。
学习习惯
其实,错开不好的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选择看早场的表演,或是等到非假日再去观赏,如此就不用花时间在排队上;比一般人提早或延后2、3小时前往与离开风景区,除了在风景区停留的时间不会减少外,也能避掉因人多造成的塞车之苦;一般人习惯12点用中餐,如果提早10分钟到达餐厅,一定可以轻松地找到座位。
相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些习惯会使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不利的情境中,如果及早错开不好的时机,在时程上做些调整,就可以节省下不少的时间。
就算是再繁忙的工作,偶尔也会拣到一些空档时间,例如:会议比预期提早10分钟结束;老师提早10分钟下课;原定3小时的车程却提早半小时到达;或是快递还没有到达,接下来的工作没办法进行,只得等待文件这些时间就是空档时间。
空档时间通常无法预先加以计划,这时心里大概不会有什么谱,若要先进行其他工作,可能会嫌时间不够。那就不妨处理一些枝尾末节的小事,或是准备往后工作或课业所需要的资料。
作为一个学生,可以利用这短短几分钟的空档时间整理课桌上的书本、文具或是归类这几天收到的作业。一个上午学习下来,自己的课桌可能早就凌乱不堪。找支铅笔就像是捉迷藏,需要翻箱倒柜一番。不如利用空档时间整理课桌,把文具集中定位,将桌上的书本分门别类放入书包,清除过时失效的资科。再者,也可以在整理课桌的同时,把接下来的几项学习所需要的课本特别挑出来放置。如此一来,会发现当需要某本书或工具时,就不必再翻箱倒柜,而且在进入下一门功课学习时,直接翻开早就准备好的资抖,会更得心应手。
准备专属的“活用空档时间计划”。这份计划不需要纳入繁杂困难的工作,只要考虑一些简单、不耗时、随时可中断的工作即可。积腋成裘、聚沙成塔,活用空档时间,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累积下来也是相当可观的。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自小家境贫寒,她必须负担许多家事,每天洗衣、揉面、烧饭的工作让她从早忙到晚。但她在厨房时,都会随身带着纸和笔,当揉面团累的时候,就把想到的灵感写下来。这样,艾米莉一边工作,一边随时记录灵感,而这些记录下来的内容就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名著——《呼啸山庄》。
与空档时间有所不同,间隙时间指的是在既定行程间的空隙,或是工作进行中的等待时间。例如:两堂课中间的休息时间;炖一锅肉时把材料放入锅内后用火闷炖的等候时间;看电影前的排队时间或是等待入场的时间;转乘公车时所花的等待时间等都是间隙时间。
闲隙时间通常固定地包含在一天的生活作息中,这也是它与临时获得的空档时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两堂课之间要休息、炖一锅肉时要等待、看戏剧前要等待、搭公车要等车来,都是人们早就知道的。只是间隙时间总是断断续续,通常为人所忽略。
虽然是断断续续,如果能把握住间隙时间,就是把握住了学习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