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焦虑,超前教育的盛行
号称史上最严最全最细致的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措施,在2018年底浮出水面,被简称为“减负三十条”。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他们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减负三十条”能否真正给中小学带来“减负”效果,包括教育界在内的不少学者们都持怀疑态度。关于中小学“减负”问题,过去已经有不少于十次的“重磅”级通知或规定,但中小学负担越小越重的结果,逐渐削弱了人们对于“减负”的信心,此次“减负三十条”是多部门联合印发,规格高、牵扯面广、可操作性强,真正给当前的中小学教育诸多问题能够拨云见日,彻底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身心发展歪曲等现象,提供了一种可供想象的空间。
减负30条
我国关于中小学减负的相关重量级通知,近年来并不少见,但整体上给人们的感受是,中小学减负越减越重,越减越累,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类似感受。实际上,我国的中小学负担过重已不仅仅是学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一份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比例是2.5%。由于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及人们回避问题的心理存在,实际数据可能要比这个更为严重,中小学生真的很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是6.7小时,到2015增长到8.1小时,中学生则从2010年的7.7小时增长到2015年的11小时,这意味着中小学的在校学习时间显著增长。尽管减负不代表减少在校学习时间,但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却压缩了中小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时间,这也是亲子关系恶化的另一诱因。
中小学负担过重原因
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无外乎这么两个:应试教育环境和超前教育模式。前者是讲当前的教育大环境的,后者是讲当前教育环境下教育行为的。中小学的负担究竟从哪里来的?更多的焦虑是来自于当前教育环境,而在这些焦虑下,超前教育模式的盛行就成为了催生中小学负担过重的必然了。
应试教育更易量化考核
正视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易量化考核成为教育公平代名词。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应,通常又被称为填鸭式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我国的应试教育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封建考试制度的遗留,也有近年来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完善的影响,尤其是高考成为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事实上的唯一方式后,应试教育就几乎成为了寒门学子能够享受教育公平的最大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