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应该要反思了
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应该要反思了
2017年4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谈日本教育减负30年来的反思。
日本从1976年底正式开始“减负”,手段总结起来就是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按要求要“宽松而充实”。然而,30多年过去了,减负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在日本想要有一个好成绩,就去上补习班,想要考上好大学,也得去上补习班在日本想要有一个好成绩,就去上补习班,想要考上好大学,也得去上补习班
首先是私立高中迅速崛起,成绩好但学费昂贵,因为公立都在减负,私立没有;全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44.5%乃至1993年59.5%。
其次,从1970年开始,整体家庭的教育负担不光没降低,反而增加了,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等于扩大了不公平。
再次,不仅“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子女养育成本也是一剂避孕药,过大的教育负担让中产家庭并不敢冒然多生孩子,对社会发展并不利。
并且造就了日本特有的“宽松世代”,并且被社会打上了脑袋空空、目中无人、胸无大志、唯唯诺诺等标签。
日本近年来不断对“宽松教育”进行反省。2008年开始,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中国教育界需要明白,“减负”也好,“宽松教育”也好,对那些对自己期望较高的孩子并不适用。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慕斯曾经写了一部报告文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惠妮中学成长纪实。惠妮中学,也就是“虎妈”女儿所就读过的学校。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纪录了一个高三女生的一天,标题就是:魔鬼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得4.0的GPA。这样的高中生比绝大多数中国的高中生还要辛苦。在美国,很多能读常青藤大学的学生,负担一点都不轻。
想要读好大学的美国高中生,其实一点也不轻松想要读好大学的美国高中生,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所以,一刀切减负的问题有两个: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说,对自己期望较高的孩子感到“吃不饱”,而又因为减负,不得不去课外补习班;而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教育培训资源稀缺的农村以及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城市贫民子弟,上升通道变得更狭窄了。
日本用了30年来“减负”和“反思减负”,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减负”和“应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两者间取得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