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机器人”成寒假赶作业“新式武器”(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如果让“写字机器人”这样的东西被中小学生大量使用,会严重影响到学习的诚实性。用机器人代替自己写作业,严格来说也是一种作弊行为,一旦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进了大学后就会很难做到学术诚信。
与其质疑孩子,不如思考一下作业内容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上海不少中小学在语文作业改革上已经做出探索,利用假期为学生开出阅读书单,这些需要高阶思维的作业,是写字机器人无法胜任的。
例如,格致中学高一年级已经连续多年为学生布置一份充满书香的语文作业,其中包括:
阅读《水浒传》中的集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章节,为他做一篇500-1000字左右的小传;完成一副春联,开学后开展评比;从勒庞《乌合之众》、波兹曼《娱乐至死》、杨绛《洗澡》三本推荐书目中选择一本做读书笔记等。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系主任王健认为,教师应当给作业增加设计感和个性化:
人工智能必将深度影响教育。乃至将来脑机接口技术成熟了,大量的浩如瀚海的知识都可以直接以芯片植入的方式接入孩子的大脑。这意味着一味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将彻底被淘汰。
但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授业(知识的传承),所以在未来技术发达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一方面是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传道”和“解惑”,价值与情感,信念与品质,这些要素机器很难取代。
每个学生都要做作业,但是每个学生应当做不一样的作业,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进度完成同样的作业。教师应当给作业增加设计感和个性化。
教育技术不能替代教育艺术。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这样的——
经验会失效:知识密集型的标准化教育退出舞台;温度将永存:关注价值和意义的人性教育生命常青;人机能共生:走向理想形态的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
“技术也许对目前的教育带来冲击,但它的发展是不能够阻挡的。”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强调,不能用过去的观点看待未来的教育,而应积极面对和拥抱技术革新给教育方式和理念带来的变化。
胡建民介绍,机器人会写硬笔书法、软笔书法,这些技术并不新鲜,但能够识别和模仿笔迹,确实是一大进步。与其质疑这会不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懒惰”,不如思考一下:
是不是老师布置的重复抄写、机械训练的内容太多了?
是否能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让更多的孩子有时间去创意创新,从使用机器人,到创造自己的机器人?
不能一概否定抄写作业的重要性
抄写真能退出中小学生的学习领域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有教师表示,尤其是像语文、英语、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抄写和模仿都是必须的,特别是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抄一遍甚至多抄几遍,自然就会加深印象。人们常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平时抄写的东西多了,储备也就多了,将来运用起来也就可以得心应手许多了。
即使是单纯的写字抄写,在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教授看来,不能因为现在出了“写字机器人”这个争议问题,就因噎废食一概否定抄写的必要性:
像语文这样的学科,低学段的学生必须经过必要的抄写训练才能学好汉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一样,汉字表义,笔顺多,部首也有两百来个,还有不同的结构,如果小学低年级学生不每天认真抄写,要真正学好汉字是不太可能的。小孩子怕抄写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毕竟学习不是一件“轻松”和“享受”的事情,该写的必须写,该抄的必须抄,有些还是需要多抄几遍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
这个道理要跟学生们讲清楚,一方面不要依赖“写字机器人”,另一方面不要埋怨应当接受的抄写训练。有些必要的抄写,是教学的必然过程,不可能忽略,问题是抄写的量要把控好。
就拿现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来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字只要会认、会读,另一部分字才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可能会有一些教师自己提高了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对教材里的每个字都要做到会写和会默,这就势必加大了抄写量。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面对这种写字机器人的出现
你是怎么看的?
你会允许自己的孩子
用机器人帮忙补作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