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三重境界:第三层境界
第三层境界
做个“骗赞党”,强化“仪式感”
有了兴趣后如何长期维持住?这就进入到了第三个境界。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一些兴趣就很激动,很欢呼雀跃,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就不喜欢了、放弃了,然后心情又一落千丈,对吧?大家的共鸣啊,我们当然不主张过于勉强孩子——有时候放弃也是正常的,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保有这种热情,也是有一些方法的。
孩子对什么东西最容易上瘾?游戏?对吧。很多家长很头痛,孩子爱玩游戏,花了很多时间,但有没有想过,把游戏里的机制借鉴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把“兴趣培养”设计得像游戏一样,把孩子黏住,让孩子自发地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越学越带劲。
第一步,是给孩子基于事实的表扬。
游戏里最重要的设计是“反馈机制”,比如说你打了一个怪物,立刻就从天上掉一个金币、掉一个装备或者一点经验下来,还有“叮咚”这样的声音刺激你,让你的五官受到全方位的刺激,然后你就觉得,你做这个事情很带劲。
现在很多人吃顿饭、出趟门都要发朋友圈,我们说是“骗赞党”,其实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放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知道要不吝表扬,但怎么表扬很关键。
纽约大学精神病学博士朱迪丝·布鲁克(Judith Brook)曾提醒家长,只有七岁以下的幼儿对表扬信以为真,稍大点的孩子与成人一样,会对表扬心存疑虑。所以,表扬必须基于事实——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拥有的天赋。
比如孩子快速读完了一个系列的书,表扬他“注意力集中”比简单说“哇,一定收获很多吧”有效,比如孩子踢球赛,表扬他“过人传球不错”比简单说“你踢得真棒”有效。
第二步,是强化仪式感。
游戏里经常会有一些勋章的设计,比如说美国中小学里很火的童子军,就有一级一级头衔,需要你慢慢收集往上升,孩子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这其实是一种仪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变得值得褒奖和纪念,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
家庭生活中,即使不设计勋章,或者用积分表,可以用别的方式强化这种仪式感。我身边有不少家长,孩子写了一本书,虽然可能是一个很粗浅、很单薄的小册子,一本小小说,但爸妈就非常精心地把它打印出来,还用各种铜板纸装订起来,再在他们的亲友圈子里,甚至在学校里传阅,这时孩子就会觉得,我做的这个东西有了反馈,我得到了很多评价,虽然多少会有一些差评,但绝大部分的都是正面评价。
这些方法,都是一种外在的反馈激励,本质上,就是强化孩子发展自己兴趣时的成就感。孩子玩乐高、做一个模型,也会收获一种满足感,但这肯定不比你把自己的知识投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来得强烈。
这也是为什么我欣赏少年商学院课程理念的原因,还拿前面提到的少商经济学系列课程举例,在讲“生产分工”的概念时,它会要求学生选择一家餐厅或一个工厂,挑选一条生产线详细记录合作分工流程,并且提出自己的优化建议;在讲“团队管理”的概念时,它就要求学生为一家有50名员工的糖果公司设计一套有创意的激励措施,让公司和员工共同发展。
换言之,学生们在互联网互动直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完成课后的一个个社会实践挑战,在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中真正培养商业思维和领导力。
总之,孩子15岁之前,与其一起探寻、挖掘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一门技术活,也是对家长家教理念的一次次梳理和自我审视。希望每一个都能爱自己所爱,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支配而不是被动接受人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