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升初择校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解读
2017小升初择校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解读
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学校。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土默特学校的师生和校友们是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前仆后继,呼啸前进,创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因而,它被赞誉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土默特学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初名为土默特官学,嗣后更名为启运书院,其办学特点为既学文字,又习骑射。1907年,在兴学堂办学校的新文化运动中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1915年,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1926年,因增设中学班,更名为土默特旗立第一中学;1931年,更名为土默特旗小学校,俗称“土小”;1960年,更名为呼和浩特文庙街小学;1963年,更名为土默特小学;1965年,复称呼和浩特文庙街小学,不久更名为呼和浩特玉泉区文庙街小学;1968年,被强行关闭,且文史资料尽遭毁坏。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秋复校,并扩建为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学校。复校时,校友乌兰夫同志亲笔题赠校名--土萌特学校,不久更名为土默特学校,简称“土校”。1996年送走最后一批小学毕业生后,成为完全中学,是自治区、呼市两级重点民族中学。2008年最后一届普高毕业生毕业,成为一所完全民族初级中学。
t0153c1c6b78a48f958.jpg
作为纵跨4个世纪的学校,她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土默川的社会发展,经济、文化进步培养了无数英才。对呼和浩特地区独特的文化、教育、民族团结等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深远。近代塞北涌现的许多仁人志士,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奎壁、吉雅泰、高布泽博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中国人民的翻身与解放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为蒙古民族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治区三任主席乌兰夫、布赫、云布龙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他们在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迎来了民族教育的春天,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土校得到迅猛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校相继建起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工住宅楼、礼堂餐厅、菜窖、浴室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0多平方米,在当时堪称一流。
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众多校友和许多有识之士对学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倾注了心血。1989年1月12日,原自治区主席布赫来母校视察工作,并将自己落实政策的补助款捐给了学校,建立了民族教育奖学金,用于鼓励品学兼优的蒙古族学生。1998年,土默特学校名誉校长、内蒙古红十字会会长云曙碧同志,又将父亲乌兰夫同志的1万多元稿费,充实到民族教育奖学金中。多年来,她本人也无私的为我校捐赠图书近千册,捐款近5万元,充分体现了校友对学校的绵绵情深。2003年8月23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再次回到母校,看望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亲笔题写了“教魂”,使全体教职工倍受鼓舞,此后布老也一直关心、关注着土校的发展,于2008年年底,又为土校亲笔题写了“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民族教育的奇葩”。2006年12月25日,内蒙古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先生将其荣获的“第五届乌兰夫基金奖”10万元捐赠与土校,设立了“潘刚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体现了一位知名企业家的胸怀和爱心。
学校的发展更取决于党和政府对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政策的落实和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我校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对具有土校正式学籍的农村籍初中毕业生,在报考市区公办高中时,均可享受市区正居户口学生的同等待遇。
复校近30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学校党政领导注重科学管理,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市属重点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教育局对直属学校实施三年规划目标管理以来,学校通过实施《土校2005--2007年三年发展规划》,不仅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且适时调整了学校的办学体制。从2006年起停止高中招生,扩大初中招生,到2008年秋季,学校已成为其有23个教学班的完全初级中学。2008年是学校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校实施第二轮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在自治区政府、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加大了投资力度,校园硬件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新装备了4个最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配备了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的条件在“软、硬”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先学一家,融合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为宗旨,在学习杜郎口中学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在2008级初一新生中实施整体教学、合作教学、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通过实验,学校正在建立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突破口,以教师整体驾驭课程为前提,以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基础,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的教学体系。
1386808795_edu63_vo0u.jpg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成殿,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在乌兰夫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满足呼市各族人民和土校各届师生的共同心愿,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于2006年12月25日,在大成殿前树立了乌兰夫铜像,这必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将乌兰夫同志热爱祖国、心系民族、立志高远、为国家利益和民族振兴而奋发努力的精神,代代相传。
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110人,其中蒙古族学生共671名,占60.5%;住校生768名,占69%。教职工136名,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特级教师1名,全区优秀教师1名,高级教师34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12名,在读研究生9名,内蒙教学能手1名,呼市教学能手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新秀1名。
学校领导班子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实施《呼市土校2008--2011年三年发展规划》,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坚持德育为先、质量立校、规范为本、和谐治学的办学宗旨;坚持思路决定出路,行动产生理论,细节决定成败,规矩成就方圆,坚持就是胜利的工作原则,带领全体教职工为把土校打造成一所呼市一流的民族初中而不懈努力。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自治区及呼市两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呼市民族学校(幼儿园)内部管理4A级、综合治理优秀集体、先进党支部、红旗团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健康教育实验基地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