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学习中第一次的重要性
在几个我认为的重要原因中,第一个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候的场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次认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次认识不一定就改变一生,但是这次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会对后来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认知规律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从“已知”到“未知”。没有人愿意被强行灌输一个知识,而这也符合知识的规律。人类发现的所有知识,都是从最原始的状态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获得。所以从理论上说,不会有那种莫名其妙就出现的知识,或者说,“知识的孤岛”其实是不存在的,在中小学领域就更是如此。我是教数学的,以数学为例,初中和高中的所有的数学知识,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之外,都是为了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初一开始学“负数”,负数是要解决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概念而产生的一种数学表示,零上零下,借钱还钱,所以负数和减法是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我们是怎么讲负数的?我听过一个还算很有名气的老师的视频,开篇就是“像‘-1’,‘-2’,‘-3’这样前面有一个‘-’的数叫做负数”——我只想说,学生对于“负数”的第一次认知,就这样被老师夺走了。最大的问题是,或许一个孩子过了十年都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负数。
不信大家可以回去问问孩子,我曾经问过孩子:你们为什么要学函数?我发现大家的回答几乎一致:考试要考。我只能说,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认知被不靠谱的老师灌输了概念的结果。函数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很多东西用图表示比较直观,函数的理论建立在沟通代数与图形的关系这件事情上,所以在中学阶段,函数的核心就是图象。很多孩子到了高考,都觉得函数问题画图象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方法,但是如果他真正懂了函数这个知识,就会知道,我们学函数就是为了用图象,函数的问题不画图象,才是例外。
林林总总,都是“第一次”被剥夺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教学,大抵是“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有理数的定义”,“今天我们来讲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稍微好一点的,会在上课的时候做一点“引导”,比如讲一个故事,我听到的很多版本这个故事和内容关系并不密切,美其名曰:吸引孩子注意力。这些都是庸医——讲预习课的老师,应当是压力最大的老师,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不应当有任何强制灌输,不应该有任何“听不懂”的情况。我经常听老师说孩子“你怎么听不懂”,每次我都想冲上去反问一句:你这么讲他怎么能听懂。“一,定义;二,性质;三,应用”这种逻辑,根本不是一个正常人学习新知识的的逻辑。
有一次,和我的助教老师讨论一道题,一道立体几何的求体积问题,这个老师一上来就说“这是一道口算题”,我立即就打断了他,我说:学生为什么要知道这是一道口算题?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吗?一个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难道要先判断“这是不是一道口算题”吗?虽然这个老师给出的方法确实简单,但是我认为,一个学生在拿到这道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积怎么求?那么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不规则图形,就是割补,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到这个思维。太多的老师都以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结构为大纲,定义,性质云云,其实都是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教科书没办法用的原因——教科书是写给编书的人自己看的,根本不是给一个啥都不懂的新人看的。其实初高中的还好,大学的情况尤甚。
或许很多家长会想,我当年第一次学某个知识,也是完全没有印象的。确实如此,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现在还能记得的那些知识,要么就是经常用到,要么就是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被惊讶到了,或者说,第一次就明白的。那些靠记忆获得的知识,往往忘记的最快。我高中生物就是这样,当时觉得特别好,高考几乎是满分,现在连光合作用都不太记得了,更不要说细胞结构那些东西。有印象的其实是遗传那块,因为当时学的时候很清楚,遗传的本质就是一人一个基因的组合,这个本质学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忘记。
那什么样是“第一次”的感觉?我想,有两种感觉都是对的,一种是觉得“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我懂了”,所谓清风化雨,润物无声,你感觉没有压力,但是学会了一个东西;另外一种是“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似乎一百年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全都明白了。典型的反应,就是“那这样说来,XXX也是XXXX,XXXX也是,对不对!”所谓的“举一反三”,从来都不应该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其实“预习”就是典型的“第一次认知”的一个场景。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提前学”已经从少数学生的自觉行为变成了一个大部分孩子都要遵循的学习方法。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就说六年级要升初一的孩子,看看各个做培训的机构都盯着这个市场,就知道这一定是大家的需求。市场大,竞争激烈之后,难免良莠不齐,但是,认知的“第一次”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想,如果能为孩子做点事情,能让孩子舒服的获得第一次对知识的认知,是件大好事。
注:本文由李睿老师在家长帮社区发表的关于导致孩子之间学习差别的缘由之十二——起跑线在哪里。李睿,人称“麦肯李”,因为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获名。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智康1对1老师。专注研究教学,现任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