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师生倾听习惯的分析与培养
各位老师请注意: 以下是奥数网编辑为大家准备的最新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列表—点击查看 |
把耳朵叫醒
——数学课堂中师生倾听习惯的分析与培养
[内容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数学课堂的一种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养成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倾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师生相互尊重的良好体现,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鉴别式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倾听;倾听行为习惯;养成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对人们的一系列交往的活动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说占了30%,读占了16%,听占了45%,写占了9%。从这一串数字可以知道,人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听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社会交往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因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倾听除了教师倾听学生还包括学生倾听老师、学生倾听学生。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彼此的第一步。那么,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
一﹑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倾听“把脉”
(一)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存在的缺陷
1、为听而听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倾听学生发言时,往往用简单的“对”或“错”之类的话语来表达听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听而已,不是真正地倾听。这样的倾听只能使学生对数学课堂缺乏兴趣,也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倾听学生回答时,大多只是希望能听到所期望的答案。如果学生所回答和自己所期望的不一样时,很多教师就会立刻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有些教师听到学生问了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为了爱面子就拒绝回答或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的倾听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力意识在起作用,根本就没有产生教学的互动和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倾听后没有及时进行反馈
教师在倾听小学生讲话时应力求听清每个词﹑每句话,边听边进行筛选﹑提炼和归纳整理,通过思辨加工后,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然而,现在很多教师都是在倾听学生发言中,无任何反馈只是让另一个学生接着发言,很多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好还是不好。
(二)学生在倾听时存在的缺陷
1、缺乏倾听意识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所以养成了小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为只想自己说,而不愿意听别人说,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这些都是由于在他们的脑海中还缺乏倾听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消极倾听
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可是注意力却很不集中,在课堂里只是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消极倾听”。学生之所以要“假”听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表扬。
3、缺乏倾听效率
很多学生上课时是在认真地倾听,但是他们倾听的效率却比较差。没有去思考也没有用心去记也没有用笔记下重点。我曾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要求全班小朋友把学具材料带来了,第一次有1/3的学生带了材料,第二次时有2/3的学生带了,可一直到第五次,还是有三个同学给忘了。仔细想想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儿童的记忆力虽然很强,但如果当时没有用心去倾听并在倾听的基础上用心去分析思考的话,那么遗忘率也是很高的。
二、替教师的倾听缺陷“诊断”
(一)民主与尊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赏识和期待的态度充分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专注自己的行为。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话时,一要鼓励学生多讲;二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内心的体验;三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愿意听他讲话。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注意和倾听,意味着对学生的了解﹑重视、喜爱、关注和尊重,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在教师民主、尊重的倾听氛围中被激发的。
(二)策略与参与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倾听是为了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为了评价去倾听的。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话时,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系统,无我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正确地过滤信息。教师要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学生正在说什么?”“他说得正确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充分理解分析学生的发言内容及其造成正误的原因。在倾听的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各抒己见。
(三)及时给予反馈
在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认真分析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应该及时给予反馈。以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为例,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希望教师参与倾听并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动。反之,这种形式就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给学生的课堂倾听习惯“开药方”
(一)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强化倾听的意识
小学生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文化氛围、充满情趣的语言、树立好的榜样等形式强化他们倾听的意识。如在班级中书写倾听的名言:“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一种读,用耳朵来读。”每周评出几名“数学倾听能手”,并让“小能手”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应走到在“倾听”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倾听正在“回答问题”孩子的话,并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对听的认真的孩子及时予以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要及时暗示提醒,如“瞧,XX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某某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引导孩子善于倾听,这样长期影响,“倾听”的重要性将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倾听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华罗庚曾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一门充满了兴趣的学科,也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
1、讲课要精彩
数学课堂,与“听”密切相关,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备趣味性和条理性;讲课要主题突出,让学生听出核心内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要适当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对倾听的内容有生动的理解、深刻的感染和创造的乐趣;同时,教师在数学课上创设情境、铺垫设问等都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熟悉的或向往的现实生活。
2、善于运用奖励激发兴趣
奖励是最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因为小学生都喜欢被重视﹑鼓励。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如果学生在表现良好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强化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养成这个习惯。在一位教师的一堂数学课上,不小心说错了一道数学题目,一个女孩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你说错了!”正是这句话给了这个教师一个良好的机会,他马上就把一颗五角星贴在那个小女孩的额头,这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此后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就一直采取对学生的倾听进行适时的奖励。
3、让学生在游戏中倾听
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游戏,倾听虽是枯燥的,但只要在数学课堂中贯穿游戏,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如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小邮递员”的游戏:每隔五米站一个同学,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出来,如果没错,可以获得“小小邮递员”的奖章。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一定能找出更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三) 在行之有效的指导中培养倾听习惯
1、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例如,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一是要专心;二是要耐心;三是要细心;四是要虚心;五是要用心,努力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教给小学生科学的倾听方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边听边动脑筋,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还要学会“听话听音”,听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要学会边听边“察颜观色”; 要学会边听边记一些“片言只语”,来帮助记忆;并要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大脑 “仓库”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以便迅速对答应变。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写一个式子,请你们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2÷4
生1:24÷8 生2:36÷12 ……
师:15÷3
生1:30÷6 生2:45÷9……
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便会不断地思考,去找到更多不同的算式。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正确地反省,还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数学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同时,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曾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教育新思维.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杨来喜, 邵亮. 反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3] 陈敬朴.教育学导论.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4] 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 [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