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新时代
☆法兰西海上蛟龙
为了接替2艘行将退役的“克莱蒙梭”级航母,法国海军在80年代就开始酝酿新一代核动力航母。1989年4月,首舰“戴高乐”号开工。2000年9月正式服役,第2艘的建造也在考虑之中。
“戴高乐”级的总体性能大大高于“克莱蒙梭”级。其全长为238.2米,宽31.5米,标准排水量36600吨,满载排水量40550吨。它采用2台K-15压水反应堆和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75000马力,最大航速27节,自持力45天。舰上人员1150人,航空人员550人,另有司令部人员50人。
该舰的飞行甲板长261.5米,宽64.4米,面积12000平方米,相当于2个半足球场,机库面积4600平方米。其主甲板由舰岛前方甲板和8.5度的斜角甲板组成,两部分甲板上各配备1台从美国进口的C-13-3型弹射器,可以140节的速度弹射22吨重的飞机,每分钟可起飞1架飞机。斜角甲板两侧有宽阔的场地,每一波次回收的飞机可达20架,空中还可留有6架飞机处于警戒状态。舰上可载“阵风M”多用途战斗机35架和直升机5架,预计将从美国购买E-2C“鹰眼”预警机。
该级舰自身防御能力很强,它在右舷舰首和左舷中部设有32部“紫莞”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另有2座六联“萨德拉尔”近程防空导弹系、4座“萨盖”干扰弹发射系统、2套ARBB33电子战系统和1座拖曳式反鱼雷诱饵系统,可在15公里内为本舰形成软硬结合的三层防御体系。 “戴高乐”级航母极为重视抗爆炸能力,它在结构上做了加强,并布设了装甲防护,除机库和动力装置外,全舰形成了一个堡垒式的结构,舱内保持正压,具有“三防”能力。舰上的电气设备具有抗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能力,在核战中能保持基本通信能力,并快速回收和弹射6-8架飞机。它的水下部分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并增强了舰底部的强度,使其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全舰关键部位均有装甲防护,弹药库、机舱等最危险部位都分散配置,以防一旦爆炸引起连锁反应。
☆皇家海军未来之星
虽然英国海军拥有3艘创意独特的轻型航母,但其作战能力终究无法与攻击型航母相比,重新拥有真正的航母一直是皇家海军挥之不去的梦想。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英国终于开始实施新的航母计划--“CV(F)”计划。该计划将为皇家海军催生出2艘排水量35000-40000吨的新航母,平时载机40架,战时载机60架,预计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服役。
该计划还处于论证阶段,提出的方案有3个,总的设计思想是避免风险,追求实用。其动力装置一律采用常规动力,或是“冷回热式燃汽轮机驱动发动机”,或是“永磁推进电机”。第1种方案是CTOL型,这是常规型,类似美国海军“尼米兹”级,只是吨位要小许多。舰上装有斜角甲板、2部弹射器、3道拦阻索、3部升降机,使用常规起降战斗机,候选机型为F/A-18E和JSF。第2种方案是STOBAR型,与第1种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滑跃甲板,飞机实行短距起飞,拦阻降落,从这一点看,该型类似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它的候选机型有EF-2000和JSF。第3型则为STOVL型,这是英国自己发明的轻型航母的“继承者”。它采用全通式滑跃甲板,放弃了斜角甲板,舰载机采用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候选机型有JSF和“鹞”式改进型。这3型舰各有利弊,英国海军还未定下最后决心。可以预计,这2艘中型航母将有助于重振皇家海军的昔日雄风,重塑其海军强国形象。
☆“尼米兹”的后代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出现是航母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但这并不是航母发展的终极,一贯领潮流之先的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无人可企的科技实力,正在酝酿着未来时代的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母的第9艘CVN-76“里根”号将于2002年12月完工,下一艘CVN-77预计2003年开工,它被称为“过渡型”航母,集中采用了一些高新技术。
CVN-77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新技术、低成本”。首先,它将采用隐身设计。其上层建筑考虑分为两层或分成2个设在飞行甲板上。它的桅杆将被取消,飞行甲板边缘进行修整,尽量避免舷侧开口,以使整舰外形光顺。其它一些新技术有电磁弹射系统、综合信息系统、光纤干线、区域配电技术、多功能嵌入式天线等。它的尾流喷气挡板将用高密度防热瓦来代替钢板,免去海水冷却程序。
美国原来还有革命性的CVX航母计划,这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叛逆者”。大量革命性的设计和技术将被应用,其战略使命不会改变,但它的外貌也许使它完全不能被称为“航空母舰”了。不过,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于1998年5月宣布,取消CVX航母计划。不过,要说CVN-77是大型航母的“终结者”还为时过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航母仍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执航母发展之牛耳,它的下一代航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花八门的航母设想
除了堂堂正正的正规航母外,人们也在开动脑筋,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不拘一格的航母设想。它们看似异想天开,甚至有些“旁门左道”的味道,但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思路。
航母威力巨大,但同时它那硕大的身躯也是敌人的“好靶子”。而水下的潜艇则具有极好的隐蔽性,能否把二者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二战期间日本人就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它们的伊-400型潜艇携带了3架“晴岚”式水上飞机。起飞时利用艇首的26米长的弹射器,完成任务后可用左舷重3.5吨的起重机回收。战后,一些大型潜艇的吨位达到万吨或几万吨,与轻型或中型航母不相上下,从理论上说完全有载机的能力。美国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用无人飞机代替有人驾驶飞机等。
潜水航母现在看来象是“天方夜谭”,用大型集装箱船来改装航母就现实多了。早在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就用“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改装了一艘简易航母。它的首部铺设了一个长15米、宽24米并涂有耐热材料的起降平台。从桥楼到起降平台则沿主甲板用集装箱搭成了一个简易机库,可装14架“鹞”或“海鹞”式飞机。马岛之战后,用集装箱改装战时航母成为各国海军的热门话题。看来一旦大战爆发,这种临时改装的“海上民兵”将会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在新的世纪,小水线面航母有可能得到大的发展。80年代初,前苏联曾提出了建造三体航空母舰的设想。其中一种满载排水量达20000吨,可载飞机20架左右。由于小水线面舰的出色适航性,它能在6-7级海浪下起飞飞机。一旦受损,它的生存性也远高于常规舰艇。它的核动力装置安装在中间的舰体内,可以得到两侧舰体的很好保护。前苏联的解体使这些设想过早地灰飞烟灭了,但当代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也许使它有复活的希望。
归根到底,航母的作用就是担当海上平台,其本身没有什么作战能力。那何不直接建造一个巨大的海上机场呢?近些年来,“浮岛”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提出来。美国海军设想的“浮岛”由6个独立模块舱组合而成,全长900米,是“尼米兹”级的3倍,可携带2-3个舰载机联队。日本、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提出过类似的设想。尽管“浮岛”也存在着目标大、机动性差、缺乏自卫能力等弱点,但人们仍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