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选编了三位唐代著名诗人的七言绝句,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却先写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这就衬托出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后两行诗既写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一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一个“疑”字写出作者神奇的想象,这种想象夸张而不失真,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自然贴切。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诗的前三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秋色图,最后一行诗人情感的抒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亲人的真挚情怀,受到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电脑课件,有条件的可从电影《庐山恋》及其他影视作品中剪辑庐山瀑布录像或其他有关资料。鼓励学生从课外书籍、报刊、网络中收集李白、杜牧、王维的生平事迹、三首古诗的背景材料,以帮助理解诗句。
2?为了让学生进入诗中描述的情境,可以采取观察课文挂图,聆听配乐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按预习要求,先自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查释疑,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感受诗意,体会诗情;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相互释疑解难,围绕“思考·练习”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展开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3?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要指导和启发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要读准押韵的字,“烟”“川”“天”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落”字读luò,不读lào、là,“瀑布”的“瀑”不读bào,“生紫烟”的“生”是产生的意思。
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形象生动,要略为重读。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
《山行》押韵的字是“家”、“花”,“斜”字古时读xiá,现在读xié。全诗写的虽是深秋时节,山间人烟稀少,但诗人心情舒畅,停车欣赏,不忍离去,因此朗读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最后一行,更要读出诗人的陶醉感以及对深秋美景的赞美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押韵的字是“亲”“人”,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全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朗读的基调要深沉。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强调了他乡人地生疏的凄苦,要重读。后两行是诗人想象中的亲人登高的情景。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亲人的纯朴真挚的感情。
4?下面是两项拓展性练习,可让学生选做。
(1)看图叙景。观察课文插图,选择其中一幅,根据画面景象,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2)自编故事。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参考资料
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作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