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二中知名语文老师教学随感(4)
忙而不碌平而不庸
【史建筑】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自己才能把握好自己,而把握好自己又是最难的。一位合格教师应该清楚自己和学生的“已知”,然后确定“未知”在哪里,接下来就是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陶继新】有的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认为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就可以成功了。其实,没有对两者的清醒认识,就不可能运用“已知”去获取“未知”,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您架设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巨大的收获。
【史建筑】没有反思意识的人,天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深陷泥淖而不知,抱残守缺而不改;有反思意识的人,不断破茧成蝶,虽有超越之痛,但他“日知其所亡”,一直向前走,每天伴着晨曦的到来,迎接崭新的自我。所以,“做反思型的实践者”,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它要“物化”到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处处。
【陶继新】孔子不是说“学而不思则罔”吗?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反思的过程,既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正是有了梳理与升华的过程,才有了对教材、学生和自己的重新认识,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反思的目的,不但是寻找自己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难而进,才有了破解难题的思考以及破解困难之后的快乐与愉悦。
【史建筑】是的,我深有感触。上个月,我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处知识性错误,学生指出后,我做了及时纠正。课后,我写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出现”与“相见” ——从我的一次教学失误谈起》。下一节课,我给全班学生读了我的文章。我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他们更喜欢我了。这可能就是所谓“错误效应”吧!平等待人,知错必改。教学本身就是做人。
【陶继新】浏览了您的教后反思,可以看出,这里面,您的学生对这篇课本的理解之深,以及敢于向老师质疑的精神。特别是您既肯定学生又向学生大胆认错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而您又选取了一种特殊的载体——文章,记下了那一时段的经历和感受,自然也就有了特别的“错误效应”。您的这篇文章写得不但真实,而且动人。这是您的优势。同样的事件,一般人写不出来。当然,这更加需要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这勇气的背后是做人的标准以及责任意识。
【史建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有了反思精神,有了积极实践,得给教师的敬业找一片广袤的天空,那就是幸福感。有了这种感觉,教师就会“忙而不碌”、“平而不庸”。不然,总是空泛地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自然空无所依。仅有外界的提醒和约束,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从教伊始肯定踌躇满志,但后来因为缺乏来自内心的原动力,便出现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现象。“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如果说“游子”的损失还限于个人的话,那么当教师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消极影响可就大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萌动的心灵。
【陶继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人乐而忘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生命状态。不但“忙而不碌”,而且忙而不累。人的累与不累,关键在心灵,而不在工作量的大小。有的人工作十分清闲,但是,由于胡思乱想,甚至想着办法害人,因此心里就会非常累,甚至特别不安与恐惧。相反,如果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即使平时非常紧张,也是紧而不乱,忙而不累。“平而不庸”说得好!老师是平凡的,可不是平庸的。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奇迹。您就是一个典型。
【史建筑】先生过奖了。我一直有一个信条: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心向往之”。
【陶继新】“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教师不但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那份存于心中的良知。同时,老师的幸福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个整天不快乐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劣性的情绪,幸福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史建筑】据我的体验,能“大剂量”向学生传递幸福感的教师应为“性情中人”。在课堂上,我妙语连珠,学生喜欢;我诙谐幽默,学生鼓掌;我痛哭流涕,学生凄然;我义愤填膺,学生激愤;我勃然大怒,学生调侃道:“老师,您生气的样子真帅!”
【陶继新】您不是一般的“性情中人”,关键是有自然与真、善、美。您的嬉笑怒骂中就有了属于您的那种帅气,就有了学生与您呼应的幸福感。
【史建筑】人,要想活出点儿“味道”来,就必须不断超越。在这方面,人应该在其他动物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蝉的幼虫,在黑暗的地下蜗行摸索,有的长达17年之久。这种积蓄和忍耐是为了“生命的超越”——冲破黑暗,放歌枝头。蛹,耐得寂寞,经历阵痛,破茧化蝶,自由飞翔。其实,人的生命中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超越”。其中有留恋、苦楚甚至窒息,当然也有欣喜、满足和成就感。
【陶继新】宇宙万物有一个基本规则,历来甘与苦、幸福与磨难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生命的磨砺,就很难成就大的事业。孔子、司马迁等人都是经历了大苦大难的人,可是,他们却有了精神生命的永恒。看来,没有巨大的波折与苦难,就很难产生本质意义上的生命飞跃。苦难之后,涅?再生,生命就有了一个奇迹,甚至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巨大幸福。
【史建筑】回顾我的教育教学历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超越”: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反观课堂;立足学科,超越学科,反观学科;立足教学,超越教学,反观教学。
【陶继新】从“立足”到“超越”,是对语文教学本质意义叩问、探索之后的一次飞跃。很多教师一生都没有这种飞跃。而有了这次飞跃,语文教学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气与雄阔,有了走向真正语文教学之“道”的从容。而从“超越”再到“反观”,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这次“回归”是寻到了语文教育真谛且进行了属于自己的实践跨越之后的生命审视,是在超越自我且超越一般语文教学思考之后的又一次升华。而在这个升华过程中,您拥有了将自己的生命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的快乐。
【史建筑】“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超越,绝不是隔断与传统固有的联系而一味地创新。在多数情况下,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前行是为了适当地回归。守正创新,是每一个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原则。
【陶继新】超越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传统优劣文化过滤之后的扬弃与“拿来”。“拿来”的是经典文化,且使自己从此有了生命成长的根系;扬弃的是低俗文化,且使自己由此拥有了识别真伪的一双“火眼金睛”。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就因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左右逢源于现代教育领域,从而实现厚积薄发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