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实验学校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有效练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程标准》语)那么,对小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设计怎样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呢?我认为,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对比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习内容的先后安排,我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如“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安排(第十一册),教材中安排在两个单元里,“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安排在“分数乘法”一章中,再在下一个单元“分数除法”中安排“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样的安排大致可以表示为:“分数乘法计算→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计算→分数除法应用题”。我认为: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可以这样调整:先集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计算,再学习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理由是:像教材中分开来安排,固然能体现出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学习。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耍“小聪明”,即,今天学的是分数乘法应用题,毫无疑问,作业中的习题都是用乘法来计算的;如果今天学习的是分数除法应用题,那么用除法来做就可以了,而一旦综合起来练习时,有些学生就傻了眼,总是张冠李戴。这就是学生消极学习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加以调整再进行教学,那么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必将会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第一组:基本练习
(1)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中,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
(2)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中,女生有15人,是男生的 ,男生有多少人?
第二组:提高练习
(1)果园里苹果树有10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 ,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125棵,比苹果树多 ,苹果树有多少棵?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求先画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列出数量关系式。在解答后再追问学生:每组题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理解、辨析中掌握分数乘、除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二、在沟通练习中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进入初中后,经常被初中老师说“学得死”。其原因是,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多地重视某块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而忽视了知识间的联系,或虽注意到了知识联系的重要性,但落实力度不够。翻开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单元复习或学期总复习,甚至是第十二册的总复习,还基本保持在“新授原貌”上,习题没新意,深度不够,说白了,还是以往知识的重复练习。这样的复习效果如何呢?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书本上的习题学生基本上都没问题,但一碰到需用几部分知识解决某一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这是长期缺少横向练习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经常关注知识横向联系的练习。
如教学完“比和比例应用题”后,可以出这样的练习:果园里桃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3:5,梨树比桃树多16棵,桃树有多少棵?(你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
这题看似简单,其实在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时,需要用到不同的知识点。大致有:
解法一:用“份数的思想”解。由“桃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3:5”可知:桃树的棵数是3份,梨树的棵树是5份,梨树比桃树多2份,正好多16棵,可以求出每份是多少棵,再求出桃树有多少棵。
16÷(5-3)×3=24(棵)
解法二:用“分数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由“桃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3:5”,可以把两种树的总棵数看作单位“1’,桃树占总棵数的 ,梨树占总棵数的 ,那么梨树比桃树多占总棵数的 ,正好多16棵,可以求出总棵数,再求出桃树有多少棵。
16÷ =64(棵) 64× =24(棵)
解法三:用“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解。根据“桃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3:5”,可以把桃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梨树的棵数就是桃树的 ,梨树比桃树多( -1),正好多16棵,就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
16÷( -1)=24(棵)
也可以把梨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来解。
解法四:用“方程的思想”来解。根据“桃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3:5”,可知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倍。设桃树有x棵,那么梨树就是 x棵。
x-x=16
x=24
如果能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练,那么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利于他们的后续学习。
更多相关信息<<[余姚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