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的归因分析及指导(4)
(1)扩展学生可能归因的有限范围。消除学生悲观归因的第一步是扩大解释学业失败的可能归因的范围,也就是说,使他们认识到除了他们自己的解释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原因。例如,一个学生考试失败后可能说:“这是因为我不能像别人那样快地阅读。”对于这种悲观主义,教师可以建议另一个同样有效的原因,如无效的策略,不足够的努力、缺乏适当的训练或经验、高的任务难度等。
(2)改变不适宜的消极归因。归因训练的目的是削弱学生对学业困难进行稳定、不可控制归因的倾向,鼓励学生进行不稳定、可控制的归因倾向。稳定、不可控制归因引起的推论是失败是永久的、不可消除的状况;不稳定、可控制的归因导致的结论是失败是暂时的可消除的状况。
弗斯特林综述了15个不同的归因训练计划中的技巧,以下是他建议使用的三种方法。
(1)说服。让一个学生执行一项任务,然后由教师说出愿望的归因即理想的归因。也就是说,在学生得知某个成败结果后,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行为改变。所谓的行为改变,其实是对学生的归因进行选择性的强化。与说服不同的是,在行为改变这一方法中,先让学生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对他的分析进行有选择的强化,受到强化的是教师所愿望的归因、理想的归因
(3)提供信息。例如,在威尔逊等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告诉低年级学生,高年级优秀学生曾经也遇到了困难,但成绩仍然提高了,这就是归因训练的信息方法。
(二)影响归因训练的因素
以上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归因引导的直接方法即进行归因训练。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期望仅仅通过归因训练就可以使学生马上改变自己关于成败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归因训练的效果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可能会影响归因训练效果的因素。教师了解了这些因素后,就可以懂得如何从这些方面着手对于学生的归因进行间接的引导。
1.任务难度水平
申克的研究表明,仅仅向强调学生要不断地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成功的反馈,使他们亲自经历到自己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这样才能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任务难度。当任务难度中等时,努力因素起很大作用;当问题变得更困难时,仅靠努力是无济于事的,不会带来任何进步,此时如果教师仍然强调不断地努力,反而会使学生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归因中的任务难度调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也就是说,任务难度的设置会影响归因训练的效果。很容易的作业并不产生胜任感,因为获得成功过程中技能或理解并没提高。很困难的任务一般也不产生胜任感,因为努力并不导致成功。难度适中的作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从而体验到成功。为了所有的学生能做适中难度的作业,教师需要使作业个体化,因为一个学生认为很容易的作业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可能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