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的归因分析及指导(3)
2.可控归因
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而不是不可控归因。也就是说,成功时引导学生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很努力”、“我复习得仔细”、“我准备很充分”等,而不是“我比别人聪明”、“我运气好”、“题目简单”等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从而增强自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而失败时则告诉自己这是因为“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准备不充分”等,而不是“我不够聪明”、“我不是读书的料”,从而避免打击自信,并且对下次行为的结果形成乐观的预期。
应该强调的是,当学生失败时,引导可控归因的意义尤其重要。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某种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就会感到悲观,不愿再付出努力,因为努力与学业结果无关,所以即使努力也于事无补,而这非常不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和激发。
3.分化的归因模式
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是归因引导中的一般原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都是适宜的。懂得进行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的引导是我们对于教师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教师和家长还有另外一个建议:引导学生对失败和成功形成分化的归因模式。
具体来说,成功时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如“我基础好”、“我聪明”;而失败时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的、可变的归因,如“题目太难”、“发挥失误”等。这样的好处是,成功时让他们肯定自己,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信心;失败时则维护自尊,并且不至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而维持努力。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对于成败形成分化的归因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习得无助的形成,另一方面,能在最大程度维持对于学习的兴趣、增强对于自己的信心。
在此,我们再一次强调:我们希望通过归因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不是“正确”的归因。也就是说,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是“适宜”的归因方式──适宜于学生的后继学习、适宜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适宜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要寻找学生成败行为的“真实”原因。换言之,我们所要引导的归因不一定是最正确、最真实的原因,但是它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因。认识到这两者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三、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懂得了归因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是积极归因,相信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希望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改变消极性的归因。
(一)归因训练
归因是可以通过训练实现的,可以扩大学生对失败进行的可能归因的范围;说服学生改变他们最初的消极归因为积极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