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校家长闲聊感悟:好学校≠名校,小升初只是起点
写在开头前:以下文字只是跟一位名校家长闲聊感悟,文中故事为主人公亲身经历,不代表广大帮友。论小学出身那段无任何针对之意,请轻拍。其中有一些经验还是非常值得新手帮友借鉴哒,不谢。
昨天跟一位妈妈闲聊,她家娃去年小升初,优录XX名校。虽然进入初中已经一个多学期了,她还是用“恶梦”来形容小升初,我想绝大多数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小升初家长都深刻理解这场“恶梦”的赶脚,此处就不再赘言了,留点遐想的空间给新手帮友吧。
言归正传,当我满怀期待地XX校初中生活怎么样时,这位麻麻忧伤地说:“自从孩子进入XX校后,孩子花了整整一学期才适应初中生活,我时常反思当初择校的初衷,这一学期我瘦了8斤……不过最终娃跟我都挺过来了,娃上学期期末考得不错。”
为什么孩子要花整整一学期才适应初中生活呢?
——根源在于小学出身
说到小学出身,很多人会想到“草小”、“名小”,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民间说法,把孩子从小学就分为三六九等,这是非常残忍的。但面对现实的升学压力,家长不得不面对小学出身问题,小学六年的时间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显然,名小比草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这也正是为什么名校优录偏爱名小娃多很多。
身为草小娃,只有成为佼佼者才能被名校相中,论成绩,并不输于名小娃,有的甚至比名小娃更牛。但进入初中后,与同学及老师“朝夕相对”,孩子身上显在与潜在的行为习惯都将暴露出来,不同学校的教学风格、不同老师的评判标准,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快速适应初中生活。若适应的好,潜力无穷;若适应的差,荒废三年。
结论:学校教学是哪种风格?适合哪种类型的学生?这是择名校时必须要参考的重要因素。
择校的初衷是什么?
——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学校
很多家长会将好学校与名校划等号,为了所谓的名气,一家人耗尽全力,终于如愿以偿,但是,当进入名校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时,家长才会反思,有幸的是及时调整心态及策略,终将收获满满;不幸的是懊恼不已,丧失信心。
最后,这位麻麻想对后届小升初帮友说:
1、小升初只是起点,理性,一定要理性。
2、不惊不扰,平常心,平常路,平常走,适合才是最好的。
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名校有好生,也有差生,好生不想被超越,只有更努力。
延伸by@xesedu
不能吃苦或是小学没怎么吃过苦的孩子,如果想进树人、汇文科创、秦外、三初这样相对抓得比较紧的学校,请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全新的生活开始了,遇到困难你能坚持下来吗?因为我曾听过不少这类家长的各种叫苦后悔之词。
每当听到这些叫苦声,我就不禁想起孩子小学毕业时,班主任的话:我们的孩子出去,无论是南外还是树人还是其他中学,都可以很好的适应,因为我们已经做好了六年的准备!现在,我想说,谢谢老师,你们做到了,我们也做到了,我们甚至觉得低年级的树人一点也不苦!因此才有了南外23位清华北大保送生中高达4位是你们的学生,其中3位进入国家队的学生中高达2位是你们的学生,首届树人3+3中人数最多的也是你们的学生。
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小学吃了苦到中学就没后劲了,其实现实正好相反,上面的例子也是极好的证明,因为只有不怕苦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再次提醒,虽然树人在比较好的几所中学中,抓得算是不太紧的,但对大多没怎么吃过苦的小学生来说,那是一道坎,想进树人的孩子和家长,你们准备好了吗?
延伸by@我是孩王
适合的自然最重要,这是小升初择校的主流观点。一轮小升初下来,或者小升初过程中,家长更需要明白前因后果,知道“为什么不适合”对未来更重要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