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七中:足球特色教育
足球运动在重庆七中享有特殊的荣誉,新中国成立前就曾有过师生赤脚足球队打败美国水兵足球队的历史。建国后,足球运动在我校不断发展,更加兴旺,培养的足球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我校在全国的知名度,足球运动已逐步形成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重庆七中的体育事业源远流长,蓬勃的体育传统一直为全校师生引以自豪,学校以重视体育教育而驰名全国教育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体育人才,足球运动员是主要的生力军,并向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足球特长学生,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足球运动教育是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优势的名牌 。
早在上个世纪初重庆七中的足球队就誉满山城,1921年在陈景福老师的带领下,学校足球队英勇奋战,顽强拼杀,就曾一举击败当时趾高气扬的英国水兵,为山城人民出了一口恶气,为中国人长了志气。
新中国建立以后,学校足球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1953年全校师生员工一齐动手挖坡填沟平整运动场,1954年足球场落成,并不断增加新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体育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五十年代初从组建第一支足球队开始,以吕蔚华老师为代表的体育教师,在场地器材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情况下,因地制宜克服种种困难,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校足球队在重庆市的中学生足球赛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并为各级足球专业队输送了汪士亮、敖安全、秦光樵、白礼银、陈祖文等一批著名队员。到六十年代中期,学校足球队一直是重庆市中学生“三好杯”足球赛的冠军得主,其地位从未动摇过,先后向昆明部队、四川队培养了尹怀恕、张昌炎、刘亚东、肖鹏、黄志坚等又一批优秀足球队员。同时,许多足球队员以优秀的文化成绩考入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
学校于1964年秋季开办了足球班,将经过选拔后的足球特长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共同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培训。(足球班共办初67、68二届)。当时重庆七中的足球运动水平在四川、在西部地区享有盛誉,并迈上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的大舞台,在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文革动荡”时期,学校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教学完全停止,但学生的足球活动却从未间断,学生成立自己的足球队,自己组织训练和比赛,切磋球艺 其乐无穷,而且竞技水平在当时重庆范围内一路领先。到七十年代学校秩序逐步恢复时,足球队的规模不断壮大,而且重庆市体委、市体校的专业足球教练员下基层到学校指导训练,使足球队的训练更加系统规范,整体水平提高更快,在四川队、四川青年队、重庆体工队中,重庆七中的足球队员占居了主导地位,米东洪、张达明、马渝昌、周友福、江淼等一大批队员就是这段时间培养的。其中先后向国家二队、国家青年队输送了米东洪、张达明、徐光福等优秀队员。从八十年起到九十年代,重庆七中的足球运动随着国运的昌盛,也在不断发展提高,每年都有优秀足球运动员进入四川、重庆等足球专业队。八十年有罗唐禄、秦岗、张灵海、包庆、魏新等二十名队员;九十年代有文宁、彭晓芳、冉蔷、夏棋溪、王羿、王锴等二十九名。同时,还向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足球特长学生。
1987年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确定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足球)试点学校”。学校曾先后六次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在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四川的足球看重庆,重庆的足球看七中”。
虽然,我国的足球运动近些年来跌入低谷,足球的大环境很不理想,但学校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训练的规律,结合我校足球特长学生文化学习、专业训练、日常管理的实际情况,继承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足球人才“学、训、吃、住、赛”的一条龙办学体系,一如既往的加大对足球特色的投入,为了给足球队训练、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又新建了专用草皮足球场,为足球特长学生开设了宿舍楼、专用食堂,配备专门的教练员和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增加足球特长学生文化课时,使足球特长生的文化学习、专业培训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为了磨练队伍,学校不定期邀请高水平的强队来校交流,或派出自己的队伍到外地交流学习,如参加全国中学生的集训、比赛,并给予经费保障,既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水平又扩大我校足球特色教育的影响。学校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科学培育青少年足球特长学生的模式,确定首先从足球特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入手,强化行为习惯的规范性和文化学习的严谨性,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近几年来学校足球特色教育以稳步可持续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