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参:八 规则(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9-17 15:38:59

  《囚歌》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囚歌》是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囚室中写下的。被后人广为传诵。本诗表明他为了坚持真理,维护信仰的尊严,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乞求“由狗洞子里”爬出来获得“自由”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全文共有三个小节,第一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的嘴脸。头两句,用对比的方法,揭露了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为人进出的门”指的是革命者和真正的人所走的门。敌人对真正的人―――革命者,牢门紧锁。“狗”指的是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为狗爬出的洞”是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他们以“自由”为诱饵,妄图使革命者放弃真理,背叛革命。

  第二节告诉人们:并不是“我”不爱自由,但“我”希望的是真正的自由,而决不是跪在敌人面前出卖灵魂换取的所谓自由。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第三节写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比喻人民革命的熊熊烈火,还表现了作者的革命必胜的信念。“活棺材”指监牢,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永生”,永远存在,课文指永存不灭的意思,抒发作者决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

  〖要点提示〗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学建议〗

  1.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创设情境设疑导课。据史料记载,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两千多万的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革命英雄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有的革命同志不幸被捕,很多同志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终日忍受着严刑拷打,残酷迫害,他们吃的是霉米饭,睡的是稻草,但是他们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投降。启发学生体会叶挺将军在狱中写的《囚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诗歌,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诗句,体会感情。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读感悟:在敌人监狱中的革命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做 “人”,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把牢底坐穿,要么当“狗”,从狗洞里爬出,当叛徒向敌人屈膝投降。诗人选择了前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3.在理解两个“自由”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叶挺将军的革命立场。诗人情绪饱满,气节凛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出《囚歌》是表现革命者的正气歌。

  4.鼓励学生课后收集革命诗歌,读一读,体会表达的感情,并摘录下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