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怎样训练孩子的高情商(2)

网络资源 2019-05-04 21:27:40


  在怀俄明的暴风雨中起飞的杰西卡和飞行教练,在飞机迫降时是否依然掌控飞机,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如果杰西卡的家人平时允许她表达心中的恐惧,如果能思考他们让飞行员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起飞是否明智,或许这场悲剧就能得以避免。

  这些年来流行的“虎妈”、“狼爸”之类所谓教育经验充分说明,轻视孩子的权利,轻视孩子的情绪,轻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中国目前存在6000多万留守儿童,没有亲人照看的独居儿童多达200多万,可见对儿童的轻视达到何等惊人的程度。据多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偶尔与远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话时,父母往往只问学习成绩和吃饭怎么样,很少听孩子诉说生活的难题和心中的烦恼。实际上,忽视孩子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的问题,即使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也比比皆是。

  压抑型父母与轻视型父母有类似之处,他们不只忽略、否定或缩小孩子的负面情绪,还压抑这种情绪,结果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表达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被斥责、管教或惩罚。为了保护孩子免受情绪上痛苦的折磨,这些父母会刻意避免或叫停那些可能带来眼泪或坏脾气的情绪共享时刻。比如,以培养坚强男人的名义,对表达恐惧或悲伤之情的儿子进行惩罚;以养育善良女人的名义,要求女儿把愤怒往肚子里咽,强颜欢笑。到最后,这些策略的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孩子错失了体会自己情绪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应对情绪,所以长大后对生活的重重挑战毫无准备。

  类似案例在中国不难见到。比如已被处决的大学生杀人犯药家鑫,就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压抑型家庭。据他本人诉说,他被父亲逼着在地下室练琴,弹不好就不许出来也不许吃饭,甚至经常挨打,于是他非常害怕犯错误。所以,车祸发生时,他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缠上,因而持刀杀人。由此可见,心中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和疏导,其危险不亚于一颗炸弹。

  什么是放任型父母呢?他们接受孩子的情绪,不论孩子表达何种情绪,他们都会急切地表示无条件认同。但问题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导孩子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或者根本不愿意这样做。面对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采取的是不干涉的态度。他们把应对愤怒或悲伤等情绪,简单地当成一种压力的释放: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使命似乎就圆满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中国许多父母崇尚所谓自由的教育,给孩子无边无际的自由,却没有基本的规则和要求。例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梦鸽夫妇屡屡放纵孩子,导致未成年孩子涉嫌犯罪,就是一个影响广泛的典型案例。

  显然,问题孩子往往出自轻视型、压抑型、放任型的家庭。这三种类型的家庭教育犹如三面镜子,请父母们经常自觉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为戒。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或许有很多人会质疑与孩子共情的父母,教育原则哪里去了?其实,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接纳孩子的行为,而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前不久,联想集团第二次请我为职工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交流中,我发现该集团一位女职工很会引导孩子。她读中学的女儿去美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身上只带了300 美金零花钱,而有些同学带几千美金,花钱大手大脚,还讥笑她是穷光蛋。女儿回家后很郁闷,母亲与其聊天,表示理解女儿的感受,但母亲问女儿:你们花的钱是自己挣的吗?靠挥霍父母的钱来炫耀是本事吗?学生之间应该比什么呢?女儿顿悟,如释重负。后来,勤奋努力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

  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是接纳孩子情绪,并且划清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如约翰·戈特曼博士所说,孩子与家人在情绪上的互动,能成为培养良好价值观的基础,进而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个人。

  我赞同哈佛大学教授罗斯·派克的观点,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进一步想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情商恰恰是人格最自然、最深厚,也是最圆润的部分。发展亲密性和独立性都与情商密切相关,情商低下就没有真正的亲密性和独立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