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怎样训练孩子的高情商

网络资源 2019-05-04 21:27:40

  每次看到孩子出问题的媒体报道,惊叹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困惑:那些不幸的父母,人品似乎没有明显缺陷,教育孩子也很严格,怎么就会摊上这事呢?而培养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往往极其普通,他们有什么魔法,也常常令人难解。

  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甚至认为父母之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但怀揣一颗爱心的父母也需要反思,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究竟什么样的爱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高情商是训练出来的

  ■如果一味掩藏或转移孩子的情绪问题,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成了垃圾,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交流,将对孩子长期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其养成一种特别的智商:一种处理周围人际关系、掌控自己情绪的智商,即情商。

  要与孩子共情,又要分清界限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共同规律,即决定父母教育孩子水平高下的,不是文化素质也不是经济能力,而是教育素质,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约翰·戈特曼博士所推崇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就是教育素质高的父母。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有某些相似之处——无条件包容孩子的感受,不会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轻视或嘲弄他们。然而,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担当起孩子情绪世界导师的角色。他们不只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约翰·戈特曼博士认为,情绪管理在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有不同的训练要点,父母要抓住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情绪管理训练最为紧要的是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共情,这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也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其二是分清是非界限,这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指南,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奥妙在于,共情与分清界限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关于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可以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而关系好的前提就是共情,即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知音的能力。好父母永远跟孩子是一头的,因为共情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观者。

  按照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的研究,父母们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轻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

  轻视型父母,就是为孩子的负面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典型案例是1996年4月,7岁的杰西卡在尝试成为飞越美国的最年轻飞行员时,她乘坐的单引擎飞机不幸坠毁。据《纽约时报》报道,杰西卡的妈妈平时不允许女儿在话语中使用“害怕”、“恐惧”、“难过”等负面词汇。“孩子是无畏的,”她认为“无畏是孩子的天性,恐惧是大人后天植入他们体内的。”女儿遇难后,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她说:“我知道大家现在想要什么。眼泪。但我不会那样做。情绪是非自然的,是不真实的。”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