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管理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父亲建议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指着围篱上留下的钉孔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也会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啊!”男孩终于懂得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与情绪管理的概念认知及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情绪和情绪管理。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一、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既有看不见的内部变化,如心跳加快,又有看得见的外部表现,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这些变化都是情绪的表达形式;第二、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即任何情绪都不是无意识的,情绪主体对具体情绪的体验是真切的、鲜明的;第三、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进而形成相应的态度。第一个成分告诉我们情绪需要管理,因为它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后果,第二和第三个成分告诉我们情绪管理是可行的,是有章法可循的。
什么是情绪管理呢?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个名词最先由因《情绪智商》一书而成名的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进行及时性的辨识和调控,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管理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实施情绪管理课程
由于心智发展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对情绪缺乏理性认知,没有成人引导的情况下,大多缺乏情绪管理的自觉,更欠缺情绪管理的基本能力。一个儿童,如果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笔者遇见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大多数时候积极乐观,与伙伴、同学打成一片,一旦遇见不顺心的事,尤其是与伙伴、同学发生小矛盾,就会歇斯底里地哭喊,弄得别人不知所措,哭喊累了,自己还会沮丧半天。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次数多了,就有伙伴、同学开始躲开她了。但是,她弄不清这是为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就是有人让她认识情绪并帮她学会积极的情绪管理。
儿童情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情感发展取决于人的生物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并与之相适应。2-7岁的儿童是情绪辨识和认知从萌芽到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普遍缺乏情绪管理的意识,也很难通过成人引导培养情绪管理的自觉。7-11岁的儿童不仅能够辨识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而且在情绪体验中开始感受到情绪管理的价值,并能在成人引导下学习进行情绪管理。这个阶段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效果,受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显。保罗·哈里斯在《儿童与情绪》中指出:“和5—6岁的儿童不同,8岁以上的儿童经常会提及应该停止思考或者忘记不愉快的事情。”“请6岁、9岁和12岁的儿童回忆各种充满压力的情况并解释他们做了什么来‘帮助或取得情况进展’。与年幼的儿童相比,较年长的儿童更可能提到针对情绪本身的策略。”书中的研究结果与笔者多年的观察带到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但在目前社会情境下,中国很多8-10岁儿童的情绪管理并不简单与情绪认知的程度相对应,而是明显受到“自我中心”的影响。
从认识和辨识情绪,到有意识地控制、调节情绪,小学生情绪认知和管理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或家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不同时期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结合儿童的实际和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情绪管理课程,十分必要。
低年级的儿童,年龄六到八岁,这时候需要建立起对情绪的基本认知,能够辨识不同情绪的表现形式和带来的直观后果。针对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陪伴他们一起阅读情绪认知和管理的绘本,是必要的选择。这类绘本有很多,如《我的情绪小怪兽》《生气汤》《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等。在绘本阅读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儿童联系生活情境认识自己和身边人的情绪,用绘画等方式表达情绪;教师和儿童一起在教室里创建情绪角,引导儿童有意识地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像生气、愤怒、沮丧等负面的情绪。大多凭直觉或偶然事件的影响,固定在两三个伙伴之间,具有比较鲜明的排他性。
十岁,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却同时有了主动探索同伴关系、与身边成人关系的愿望,这个时候,并不因为有了低年级的情绪认知和管理的初步经验,而拥有了必要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反,这个时候的儿童,有可能会更加情绪化。如果这时候依然通过直观具象的方式强化儿童的情绪认知,无疑是做重复的无用功;诸如“情绪角”一类的缓解、转移方式,也因为被儿童认为“幼稚”而失去了吸引力和帮助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作用。这个阶段,针对不同个体的引导往往比统一的情绪认知和管理课程更加重要。结合儿童正在经历的情绪危机,通过有计划地强化情绪体验,引导情绪反思,达到提高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之目的,是最适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