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驶入“快车道”
■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1+1①走进江西
编者按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为了全面反映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进展和成效,以此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部组织了“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以一场开在基层的新闻发布会、一次媒体采访团深入基层采访的形式,充分反映教育一线的鲜活实践。今天起开设“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1+1”栏目,报道记者走进教育一线采访的所见所闻,敬请关注。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小红走上教育局领导岗位已有17年,谈起近年来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感受,她连说了两个“有力”:“党政主导更加有力,部门联动更加有力。”
这一席话牵出了江西的一项重要改革——以督导考核为“指挥棒”,抓住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牛鼻子”。强有力的督政体系,推动江西全省于2018年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回顾江西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加强党的领导、用好督导‘指挥棒’、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地见效的重中之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
压责任——
评估结果成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江西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极力打造‘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心、合力共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局面。”叶仁荪说。
一把手重视,才是真正的重视。江西省委、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省政府划定时间表、路线图,将工作任务和责任横向分解到边,纵向落实到底。
同时,江西还向前迈进一步,创新督政机制,由省委组织部与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由此,督导工作转变为既督导评价党委政府,又督导评价领导干部。从评价县级政府班子,转变为评价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特别是将县委书记、县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拓宽了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象的范围。
“原来我们有事要找县长、书记很难,现在县长、书记隔三岔五主动找我们,问教育发展有什么需求。”江西省会昌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事实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价,江西不是独家,之所以成效显著,还源于江西在督导评估实施单位以及评价方式上进行的变革。
“过去,仅由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地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推动力实际上是有限的。”叶仁荪说,少数地方对督导结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正是这些实际问题,推动着江西不断进行机制变革——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共同实施教育督导评价工作。
2016年,包括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等单位在内的江西省政府督导委员会成立,自此,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江西省财政厅出台专项奖补政策,4年来安排51亿元进行奖补;省编办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向教育部门倾斜调剂,缓解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问题;省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开辟联审联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省人社厅在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4年来,江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12个成员单位累计派出厅级领导120余人次带队开展工作。各部门还通过挂点到县、结对帮扶等方式,协调解决均衡发展的难题。
督查的效果关键在改进和落实。若下了大力气评价,结果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评价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为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转变评价方式,紧紧抓住“结果运用”这个关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评估结果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前置条件、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将县党委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结果抄送到设区市党委政府,同时,江西出台约谈问责办法,先后对履职不力的11个县(市、区)领导干部进行约谈问责,一系列举措使得江西督导考核呈现出勃勃生机。
强投入——
“两个只增不减”纳入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
江西省委、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督促各级政府加快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989年,现任芦溪县源南学校党总支书记的龚德凌刚满20岁,已在城镇学校任教两年。得知山区师资短缺,他主动请缨,来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源南中学(现源南学校)。
报到的第一天刚好下着雨,校门口前面的黄泥路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进了校门一看,整个学校没有一块玻璃,窗户上糊着报纸,破了一层就再糊一层。
龚德凌有写日记的习惯,学校办学条件的每一次改善他都会记录下来。此后,无论学校兴建学生宿舍、建成综合大楼,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厕所,还是铺设塑胶跑道,装备电化教学设备,再到近几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学校硬件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每一件事龚德凌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场30年办学条件改善之路,在他笔下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