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对缺乏好奇心孩子的教育对策(2)

网络资源 2019-03-11 09:57:03


  5.对孩子挫折的疏导方法

  挫折性质各有不同,表现强度也千差万别,加上受挫折者个性特点不同,因而在帮助孩子疏导挫折情绪时也应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挫折,或不同情境下的挫折,应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

  (1)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理智对待法。就是在孩子遭受到挫折时,与孩子一起,用冷静的头脑科学地、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战胜挫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这种办法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而不能采取非理智的态度对待。

  (2)转移法

  当面临不可避免的挫折时,使用迂回战术,正面不通,走侧面,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来实现目标,从而减轻挫折的痛苦,缓解心理压力。① 通过另一个活动来求得心理平衡。如痛苦时,可以带领孩子去参加一项快乐的活动,以此来转移对挫折情境的痛苦体验。② 通过和另一个对象比较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如果见到与自己相似或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和事以后,往往自己的挫折感就减轻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老是向人诉说自己没有鞋子穿,经常诅咒世界太不公平。可不久,人们居然发现他哼起了小曲,勤劳欢快地干着活。大家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我发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

  (3)宣泄法

  所谓宣泄就是把积郁心头的苦闷情绪通过某种合法手段发泄出去,以此达到心理平衡。例如,去心理咨询门诊或找知心朋友,把心里话全说出来,以减轻挫折带来的压力,获得新的心理平衡。

  (4)升华法

  升华是将某种不为社会承认的欲望或动机加以改变,以符合社会标准的面目来表现,以此求得内心满足,只要学会升华,挫折便会变成财富。

  (5)补偿法

  补偿是通过另一项性质不同的活动来代替原来受挫的活动。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为何总因为一项挫折而无休止地折磨自己呢?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卫国战争中被炸致残,丧失了生活能力,他想到过死,可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其他方面同样能“使生命成为有用”时,便创作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弥补了身体方面的缺陷,他的巨大成功已成为我们调适孩子受挫后不良心态的一个生动例证。

  6.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家教对策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又叫挫折容忍力。每个人的容忍力不同,虽面临相同的困难阻碍,反应却极不一样。容忍力低的人虽面临小小的挫折却易心灰意冷、焦虑不安;而容忍力高的人虽面临严重打击也毫不气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做到:

  (1)理解但不谅解

  理解是指对孩子的某些挫折表示理解和同情,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还缺少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协调能力;缺乏高屋建瓴的智慧;处于青春生长期生理欲望与社会限制的矛盾之中,个人尚难一下子解决等。对孩子遇到的挫折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但不谅解。首先是挫折能使人深刻反思,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挫折,人就永远难于成熟。其次是因为大人毕竟是孩子的家长,家长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引向一条健康向上、自我完善的道路。家长应坦率地与孩子一起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知耻而后勇,鼓励他们把自己培养成有很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人。

  (2)疼爱但不溺爱

  疼爱是父母对孩子的正常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的作用,受人疼爱的孩子心理发育更易健康,与他人更易和谐相处。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疼爱过度,就变成了不负责任的“溺爱”,则后患无穷。因为溺“爱”根本就不是爱,溺爱是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件自私自利和占有物的一种变态投射反应。把孩子当成自我的一部分,表面上是溺爱孩子,其本质是放纵自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本没有负责任地替孩子设计人生之路,只是凭一腔幼稚的感情,去盲目地爱他自己的替代物——孩子。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屈,一点点不顺心,便会被放大到天塌地陷般严重,挫折承受力极差。因此,聪明的家长总是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讲原则,让他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许做。

  (3)帮助但不包办

  帮助,就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一把。例如,孩子摔倒了,告诉孩子“用手支地爬起来”或者“扶着墙站起来”。就是说要帮助孩子寻找方法和途径,而不是代替他做事。假如家长立即跑过去抱起来,又问疼,又问痒,孩子便觉得是你的错误——没照顾好的错误使我摔跤的。因此,便会委屈地哭起来。许多家长都以为小孩子是摔疼了才哭的,其实是因为抱怨家长才哭的。这正是包办的错误和害处。为孩子包办一切,实际是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能力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从人格学角度讲,任何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获取利益,只有如此才能证明自我价值。但若家长长期剥夺了孩子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时,孩子心理必然发生扭曲。

  为了正确地培养和帮助孩子,应该注意:在孩子迷惘时为孩子引路,指点迷津,让孩子自己走出困谷;设置一些适合孩子身心条件的磨砺行动,为孩子提供心理准备。例如,送孩子去“吃苦夏令营”,与农村学生“手拉手”,去农村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把家里的体力活、脏活、累活分配给他们,让他们承担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做法都不失为挫折教育的良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