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2)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公园的场景,让孩子们一起来逛公园,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随着画面转换,孩子们将看到有人在公园随地乱扔垃圾,这时孩子们肯定有话要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回收废品”的需要。由此,自然地引入到“回收废品”的教学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方式
1、提出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即“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收集塑料瓶”的情况。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 这堂课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更多,谁更少”等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做好铺垫。
(4)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