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语文说课稿

网络资源 2018-08-28 12:59:09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迟到》文章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了作者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事,这件事记叙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和一个既要面子又想偷懒的女儿之间的一次冲突,从中我们能真切的体会到小女孩的心理,也能深刻体会父爱的深厚。文章先写出了“我”一年级时既想赖床又怕迟到了害臊的矛盾心理,这个矛盾心理在爸爸严格管教不许“上学坐车”的规矩下就更尖锐了。接下来,通过对父亲的侧面描写及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厉。后来父亲送来了“我”的花夹袄,又给了我两个铜板,都表明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心,传达着父亲深切的爱。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我”从那以后,早晨最早到校,则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的教育的成效。

  本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于 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城南旧事》就是以北京二三十年代为写作背景,回忆了作者的亲身经历。课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雨具、交通工具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独具的特点。《迟到》这部分的起因是这样的,作者在小学毕业时,爸爸有病不能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作者深感遗憾,戴着爸爸最爱的夹竹桃参加完毕业典礼。作者在看望生病住院的父亲时,父亲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千万不要迟到。”此时,作者的父亲已经病危,由此作者回忆起发生在小学一年级的事,因此,感情复杂,感触细腻,心中的波动极大,是作者深刻理解父亲那种严厉的“爱”的思想基础,自然而然作者在文章中也用大量的语言浓墨重彩的进行了描述。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这件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刻骨铭心的地位。

  鉴于以上对课文内容和故事背景的理解,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做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或书写以下词语:

  ⑴ 理解:(二三十年代常用的词语)

  扎辫子、换制服、大油鞋、油布伞、洋车、五大枚、夹袄、铜板 藤鞭子。(这些词语离学生生活较远,但确实又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障碍)

  ⑵ 理解并书写:(重点词语和新词语)

  赖、愁、懒惰、害羞、恐惧、静默、催促、哀求。(这

  些词语贯穿全文故事,构成了文章框架)

  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严”在

  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

  ⒊细读课文细腻的内心描写,弄清故事发生的起因

  教学重点:

  ①读通、读顺、初步读懂课文。

  ②弄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篇教材无论从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

  例还是学生捕捉重点的能力,都可能是父亲教育孩子的部分和父亲给孩子送伞的故事梗概,也就是关于迟到的经过。我之所以把起因和结果确定为重点和难点,其目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理解,把学生自己能感悟到的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另外,为下节课引导学生理解“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正确对待批评”,本文属

  于第一篇,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点。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课文表面是叙述父亲如何教育孩子的,而详细的起因和鲜活的结果描写又把作者推倒文章的主人公的角色上,文章虽用大量笔墨写父亲如何批评、打骂和给孩子送花夹袄,但父亲的角色则退居到次要人物的地位,鉴于这个要求太高,本课难点的确定是力争为全文重点的理解做好铺垫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好这件事的起因,也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为吓节课教学打好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