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与孩子沟通是宝宝心理成长的加油站
小编经常接到家长提问经常接到家长的咨询,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爱XX(或学习或其他)怎么办?为什么孩子现在学会顶嘴了?
其实,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家长以何种心态对孩子进行沟通。有时候一句不经意间的话,却会给孩子造成了极大地影响,而我们却不自知。究竟家长们要怎么拿捏与孩子的对话呢?你知道这样的对话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么?下面罗列了一些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会脱口而出的“训勉”,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它可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哪些的副作用吧!
“哎呀,你怎么又”
“不要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我们经常这么提示自己或者别人。但是遇到孩子反复出现类似问题或者多次令人不满的情况时,这句话总是会首当其冲的脱口而出,充满的是做家长的抱怨和无奈,也可能在压力下是对周围人的一种暗示:“我之前就说过孩子了,我真的有在管教他(她)哦。”
古训有云:“规劝于私下,扬善于公堂”。其实,换位思考,当孩子做出了和家长期望有悖的事情时,更多的是一种忐忑。当孩子处于既怕被家长责备,又浑然不知所措的状况下,家长需要做的是明确出孩子的行为不合适,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好了。而无论是否当着别人责备孩子,都会给孩子贴上一种不好的标签,让孩子今后对做错事建立一种不积极的映射,恶性循环下去。
“你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
当家长在处理家务或者忙自己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想过来帮忙做点什么,但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却可能越帮越忙。不耐烦的爸妈这个时候可能会因为烦躁对孩子说话就是:“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
从孩子的出发点来看,参与家务或者帮助父母解决问题其实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首先,孩子的行为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慢下来,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了手脑配合,又能获得控制感和自我认同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责任与担当,您不妨一试。
做家长,不妨学会放权,受益的是家长和孩子,双赢的教育,何乐不为?
“你不会,还是我来吧”
和刚才那句一样,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就着急了,马上冲上去帮忙。脱口而出:“你不会,还是我来吧!”在爸妈的事事包办中,孩子的主动性和探索欲一点点减弱,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那个时候,就只能像上图中的这位妈妈,无奈地叹息“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