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思维松绑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上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欲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走进教材,必须承认孩子的世界,这样才能让所要学的内容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内在需要,才能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从而来丰富自己的世界。
一、背景分析:
情景一:遇到的问题…
在开学初,给三年学生复习小学生广播体操。在一次学习刚结束时,有一位学生向我提出:“老师,老是做这操真没劲!”回想自己孩提时,何尝不是同样的感受。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呢?如何使学生改变这样的感受呢?
情景二:问题的解决…
于是,我在又一次的课时学习前,对学生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居然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此有同感。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全体学生,学生则纷纷议论。有的说:“我们干脆别学吧。”有的说:“不练习怎么行呢,这可是要比赛,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要是做得不好那是很难看的!”呵,看来孩子们知道的还不少呢!有的学生则干脆出主意:“对!我们可以边玩边学呀,这样就不会觉得没劲了呀!”根据学生的思想,我和学生一起商讨出了学习的方法,决定用“演出节目”的形式来进行学习。首先与学生共同商讨进、退场的方法以及表演的队形(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不足,因此需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再由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排练节目”---学习基本动作;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正式演出”----广播操学习情况展示。不知道是由于学生自己出主意,还是为了节目演出的获奖,学生学习起来异常的专心、认真。甚至在分组自己“排练”时,有的学生提出对他们组进行特别讲解、辅导的要求,以便使他们更加明确动作要领来进行练习。在“节目”正式演出时,学生那认真的样儿,一点也不比舞台上正式演出的演员们逊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非常的投入、积极的练习。课后,不少学生围住我争着说:“老师!下次我们也想得奖,您能帮助我们练习吗?”……看着孩子们那股想学的劲头,我欣慰极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偷偷地跑来说:“老师,能不能我们先练下一节的动作?这样下次我们也能获奖了!”哈!我终于改变了学生的感受,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那么我以后进行广播操教学,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心里有由衷的感谢新教材,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
其实,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就做出了相应的决策,只是为了使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让所学知识被他们认同,根据新教材的思想、原则、理念,精心设计了如此一折。在这一折中,通过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讨论,沟通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愿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学反思……
对于对天早就学会了广播操又快做了三年的学生来说,再重新做一套小学生广播体操确实会感到单调乏味。案例中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感受,巧妙地引导学生共同商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真正参与。
新体育课程强调,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要表演者,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好感与认可,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反之,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多的强加于学生,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厌恶的情绪。
从此案例看,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渗透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来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新思想,案例中,教师深深地理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没有强行安排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而是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彼此交流,使自己很快融入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由此便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对广播操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如此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对广播操学习产生了浑厚的兴趣,并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进行学习。换言之,正是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和渴望,使他们形成了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整个过程,虽然没在严肃的讲解,一本正经的提问,但学生参与的热情却是那么高涨。我感觉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学生做倾心的交谈。虽说这是一个极小的细节,但教师那简单的“心理换位”却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在此课后,我细细口味,感触很深,不由深为新课程理念所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