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谈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论文(2)

网络资源 2016-12-29 16:33:45



  二、创设情境——敢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环境,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其中,师生平等交流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克服畏惧心理,大胆提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敢于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但我们学生往往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但我们教师却偏偏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当然,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指导文章写作顺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变式”以及问题的前后联系来消除学生思维中的定向思维。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那么,学生就敢大胆质疑,随时质疑,随处质疑。

  学生由质疑问难所享受到的成功体验,往往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合理评价。如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我们乐于对每一位学生的质疑能力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质疑能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质疑潜能。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恰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母亲的四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些话若放在平时,意思就很平常,但在这儿却饱含着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母亲有哪些不放心的事情让她这样做、这样叮嘱?②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她的话是否多余?③母亲的话跟她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当提出了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钻研课文,解决问题。就这样,在教师的相伴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他(她)们往往会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而这种自豪与战胜自我的成功感则又往往能让他(她)们坚定对自我质疑能力的肯定与欣赏。

  这正是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以及评价给学生身心带来的成功体验。

  三、授之以渔——会问——万紫千红总是春

  会问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信心来源。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只有培养起学生问问题能力,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

  1.借题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题的质疑是第一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2.初读质疑。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是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时机随时都可以质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难句,课文的内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