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单元解读及教学建议(2)

奥数网 2013-12-20 11:37:59


  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

  1.学习圈点细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低年级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阅读常常流于表面,缺少深入。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在孩子一读而过的地方引导其停下脚步,细细评赏,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

  例:学习《泉水》第二自然段,初读后,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停留在“泉水欢迎姐姐来打水”这一层面上。如果细细品读,泉水的自豪溢于言表(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的无私也表现得很突出(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怎么引导孩子深入体悟?

  可以先划出泉水说的话,自己读一读,圈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的意思,这其实是在引导孩子联系地读书,从而感受“泉水很多”的特点;然后再读整句,说说从泉水姐姐的话里听出了什么?把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的读书实际就是圈定目标、重点研读的阅读雏形,随着阅读实践的深入,要逐步丰富研读的内容。

  2.探索构段相同的课文教学。

  低年级构段相同的课文很多,这样的课文,应采用重点研读一到两段,其它放手研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泉水》,四个语段,表达相似。在重点研读第二段的基础上,其他段落可以读代讲。通过对比朗读泉水的四句话,来感受泉水的特点,以及在泉水的滋润下,万物及时回馈的美好景象。

  一课一法,因课而异。教学儿童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又可以采用“导、扶、仿”的步骤进行。因为二四小节结构相同,都是借小路小溪的话回忆雷锋的事迹。

  首先,充分阅读全诗,聚焦第二小节。再读小溪的话,圈出最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第二步,插入雷锋事迹,将诗句内容具化为生动感人的故事。然后,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表达情感。

  第三步,学习第四小节,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推想故事情景,把朗读与体悟结合起来。

  第四步,将二四小节整合朗读,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再补充雷锋事迹一二,引导孩子再仿写一段,因为有相关资料的补充,也有整齐的语言模式,这样仿写,既感悟雷锋精神,也进行语言实践。

  3.积累语言。

  积累的语言包括典型语段、课后短语、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强调两点:

  一是“读读背背”中的谚语、句子,教师要简要讲解意思让孩子大致明白,理解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运用。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二是课后背诵要求,有的比较明确,有的比较笼统。例《泉水》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开放的要求常常带来弹性的结果,许多学生不背或投机取巧选择一句话来背,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我翻阅了本册教材,开放要求背诵的篇目共3篇,《泉水》《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都很美,短小隽永值得积累,所以要求全文背诵,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在背诵积累中可以更有效的体会一部分四字词语、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3篇背诵要在教学中一一落实。

  4.读好对话,读好问号、叹号表现的不同语气。

  这里要注意避免朗读的单一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是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但这绝不是唯一方式。朗读与理解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理解有助于朗读,朗读可以深化理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悟得深。因而要发挥读的作用,借助“读”这一手段促进理解、深化理解。

  例第7课,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对话中推进,读好对话有利于体会人物心理。我以为单独的问句、感叹句读起来并不难,放在语境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是朗读的难点。

  所以,创设情境,把孩子置于文本角色中去体会,很重要!

  把理解稍稍置后一些!

  在几个回合的角色朗读基础上,再进行问题讨论,文本主旨会自然凸显。

  问题可以设计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是最弱小的?”

  “请为萨沙的举动找找理由”,这样教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主题自然开解,可以说,“读”有效促进了理解。

  5.略读课文要培养阅读能力。

  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课文很长,建议用好课前预习。

  课前:

  (1)培养预习能力。有声朗读10分钟,比比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学习默读,尝试说说自己的收获,鼓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猜猜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要培养预习能力,学习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

  目的: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凭借。

  (1)检查预习、阅读情况。

  (2)梳理线索:围绕“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写了什么事?

  (3)默读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孩子把阅读的感受和获取的信息提炼出来。

  (4)聚焦一段,例如重点研读小猫淘气一段:借助课文概括的描述,想象补白,培养依文想象的能力

  (5)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更要挖掘情感因素,涵养孩子的情感。

  不再只围绕课文内容打转,把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载体。

  6.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查字典应成为习惯,自觉运用。教师的意识很重要,不要总追求结果──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要关注探寻词义的方法和过程。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关注汉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既教方法,又形成习惯。

  7.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分4步)

  (1)唤醒。回忆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受。

  (2)讨论。周围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怎样帮助他们?(因学校、班级情况而定,防止口号,列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3)行动实施。

  (4)与写话结合。将自己的爱心行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精神的成长。

 

点击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