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由“词语盘点”教学引发的思考(2)

奥数网 2013-12-19 18:44:00

 


  策略二:重视“复述训练”,力求“原汁原味”。
 
  长期以来,由于复述用时较多而被老师冷落,实际上复述的过程正是语言逐渐内化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不仅要重视复述,而且特别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复述时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雅词佳句收录运用了。只有这样,词语才会逐渐登上“大雅之堂”。
 
  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规范、上乘的,可谓精品语言。可若是学生进行复述时,只能用自己的原有水平的语言,我认为,他只能获取文章的内容,而没有从学语言的角度积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文章一旦被选入教材,就具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是内容的意义;二是形式的意义。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那么,在复述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词句(特别是词语)通过复述纳构到他的语言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己所有,否则,学生的复述无异于在“稀释”精品语言,虽然大意讲清楚了,但是典范的语言却未被积累运用。用朱自清先生话那叫“言不及义”,那叫“相去甚远”。
 
  当然,这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复述,个性化的阅读并不矛盾,而是希望老师们能关注学生词汇的积累、借鉴,有目的地整合文中的重要语句,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策略三:“联词组段,一学就用”。
 
  我一直以为“学用结合”才应该是激发学生积累的真正内驱力,学生会在运用之中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会在运用之中体会到“妙语连珠”、“精辟入理”时的喜悦与自信;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联词组段中创造性地重组语言,在不同形式的小练笔中感受到词汇累积能使文章“言尽其义”,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虽然词语是组构句子最小的单位,但词汇丰厚与否,从一个角度来讲足以体现一个人汉语学习的程度。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权威机构和著名语文专家的统计,一个人掌握9000~12000个词汇,汉语方才基本过关。然而据统计,人在日常生活中仅能习得约4000个左右,其余的都要靠读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进行大量的操练而习得!师者,在课堂的第一时间里,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了吗?建议我们每教学一课,都能引导学生进行联词组段的练习,这样,趁热打铁,学生便能在即学即练中巩固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策略四:传承积淀,批注学用。
 
  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要继承文化国粹,课标实验教材的编排要求我们要关注历史文化的传承。仅就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而言,安排了关于历史故事、战争故事的,赞誉品质、描写景色等的成语,还有谚语、歇后语,便于学生积累。在本册中,成语受到了特别关注。对这些“文化国粹”,语文教学理应担负传承之责,这是不容推卸的。
 
  在为一次三年级考试命题时,我给出了一段描写春景的语段,要求学生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进行概括,发现学生多数都囿于“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等词语,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词语为数不多,甚至“鸟语花香、柳绿桃红”之类的词语也很不多见,我感到失望。
 
  由此我想到,对词语积累的评价,我们总是用填空或造句的形式,也许,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已成定势,而一旦以运用的方式来测查,学生“与词语链接”的能力弱势便显现出来了。
 
  那么,一方面,积累的要求还应该坚持不懈。另一方面,既然运用是积累的真正内驱力,在众多的运用机会里,我想到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进行批注,并且批注得言简意赅,看谁能用一个成语,用一个警(锦)句来批注。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批注时罗罗嗦嗦不知其义的毛病,又可以在运用中提高辨析能力,培养“炼字”的习惯。在这样不断的要求和运用中,学生也许会自觉地将运用当成积累的必然。到那时,学以致用形成了习惯,自然学活了,也能活用了。当然这需逐步地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以上的策略,只能贯以“小”字,因为它还只是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提出来与老师们商榷。
 
  俗语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词汇的积累与丰富要靠不断的运用得以巩固,得以“保驾护航”,得以内化为学生的已有语言,这需要教师重视词语教学,并且引导运用它,词语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盘点”词语,并且永久地“盘点”在记忆中。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