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参:五 桥(3)
《飞夺泸定桥》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文章记叙了1935年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条理非常清楚。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红军北上,必须夺取泸定桥;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讲我军与敌人援兵争时间,抢先赶到泸定桥;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讲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克天险,夺下泸定桥;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
文章围绕“飞夺”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这场战斗的两个阶段:一是写“飞”,即与敌人抢时间,在对岸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赶到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岸原有的守军,夺取泸定桥。时间就是胜利,如果不在对岸增援部队赶到之前,“夺”就将更加困难。二是“夺”,敌人据守天险,不死争硬夺不行。课文的第二部分重点写“飞”,第三部分重点写“夺”。但这两部分所写内容,又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飞”是为了“夺”,“夺”也是“飞”夺,这两部分所写虽然各有侧重,但总体是写“飞夺”。在引导学生理解“飞夺”的过程中,体会红军战士是怎样战胜艰难险阻,取得夺桥战斗胜利的,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高敬意。
泸定桥即大渡河铁索桥,是我国现存古老铁索桥之一(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始建,第二年四月建成。古代为川、康间交通要道,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英勇强渡此桥而闻名天下。课文对桥的结构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可引导学生感知。
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可结合“日积月累”中写摘录笔记的练习鼓励学生多读自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要点提示〗
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和“夺”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用红军的可贵精神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指导学生理解,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水流湍急”、“倾盆大雨”。
3.学会概括课文,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条件的可以上网,从网上下载关于红军抢夺泸定桥的各种资料,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录像资料。
2.学生阅读课文时,可能对课题“飞夺”一词怎么样来表达“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一理解有难度,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在飞夺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大智大勇。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在下面画上线或加上点来体会。比如,抓住“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思考“飞夺”的必要性;抓住“红四团翻山越岭,沿途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领悟抢时间的艰难;抓住与敌人隔河对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抓住“红褐色的河水……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感受泸定桥之险,夺桥之难;抓住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体会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课文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如“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
桥方向奔去……”“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这些比喻句,引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描述展开想像,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从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二部分写红军“抢时间”,可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联系生活体验想像摸黑冒雨,长时间、长距离急行军的艰苦情景。学习“攻天险”的部分,可激发学生想像英雄们“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是怎么样的情形;“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是怎么样的情形。
4.文章记叙的顺序比较清楚,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文章先简要地介绍泸定桥;再写拼命夺下泸定桥;最后写夺桥后浩浩荡荡离开泸定桥。把这个思路梳理起来,学生就会知道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5.课文中可积累的好词佳句比较多,也可以从红军遇到的自然与人为两方面的困难,以及红军如何战胜这些困难,把重点词语归纳出来。可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读一读,再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