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网

长短 高矮(2)

网络 2009-05-14 14:17:59

  根据学生的正确判断,及时表扬:你们真聪明,没有被卷曲的迷惑。

  教学高矮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

  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

  [此处,设置摘红花的情景引入“高矮”教学内容,自然有趣。]

  问:程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

  生:因为程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

  师: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内容。

  师: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b.请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c.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①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②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3.反馈练习。

  a.独立完成第12页第7题。

  b.排队游戏。

  师:请第三小组同学从1报数……请这七位小朋友上台按高低排成一排。(师观察,学生在站位置时,都与其他人进行了比较。有个别的同学两个人高矮不相上下,学生也注意从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来区别。)

  [排队游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学生把一些细小环节考虑在内,想出不同的方法让7位同学排成一排。]

  教学设计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将它们放在一个课时处理。这部分知道无论从内容设计还是从呈现形式上都给我和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的精神,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际操作,感知以小组合作形成“长短”、“高矮”的概念。实行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乐学,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这节课力争突出以下特点。

  1.设悬念,引发兴趣。

  一个精美的纸袋里是什么?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他们的注意力在一下子就会集中在纸袋上。可能有的学生会用手摸,或用闻的方法猜测里面是什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会带着问号进入下一个环节。

  2.人人参与。

  整堂课以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发现比长短的各种方法。特别是比蛇和鳄鱼长短时,学生都有自己比较长短的一套方法,且方法多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多种活动,多种收获。

  在诸多活动中,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

  专家评析

  “长短、高矮”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上述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的内容,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程老师按《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一个个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程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用语言和不同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例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简捷问话,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学具袋上,促使学生产生用学具袋里的东西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学生高高兴兴地展示学具袋里的东西,并在分类摆放的操作活动中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再如,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并认真比出长短。在学会比高矮之后,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体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主动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程老师教学时,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各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指出比的方法,容易产生不同的或说多种比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成多种方法的产生。各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和自己(本组)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同的方法。这正体现了《标准》中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成果,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