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阅读理解11篇练习(2)
五、爱迪生的故事
在一个下雪天的下午,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晚上,爸爸请来了医生。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当时,家里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说:“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呀!”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这样不挡手,光线亮了。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后,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的脸上露出了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晚上没有太阳多不方便,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后来,爱迪生通过努力,终于发明了电灯。
1、给短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首的横线上。
2、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在横线上写上恰当的词语。
4、写一句话,用上“智慧”一词。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犹豫顺利虚弱
6、医生为什么说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7、简要说说你学了本文后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猫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猫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声音的来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响,它也能及时辨出。
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在平地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重要原因。
猫的脚上还有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以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疾走如飞疾:①病②狠③快,迅速④疼痛
(2)出其不意其:①他的,他们的②那,那个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明亮狡猾灵活
粗厚黑
3、这篇文章是从、、、等方面介绍猫的。猫的这些特点有利于。
七、垂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民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湿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纤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塘边河岸,丘陵山地,一经(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请把下列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括号里。
“虽然……但是……”“无论……还……”“不但……而且”
2、用序号和“||”给短文分段。
3、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划出,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
5、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在所选的答案后面括号里划“√”
a、数字说明 b、打比方 c、举例子
6、文中划“-”的句子是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
7、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1)
(2)
(3)
(4)
八、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俩的科学幻想是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4、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九、高明的琴师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中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词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明白” ①明亮 ②清楚 ③公开
“苦学” ①痛苦 ②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③有耐心地;尽力地
3、将词与合适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一望无际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扣人心弦使人心情十分激动
惊涛骇浪一眼望不到边
4、阅读第1自然段,然后填空。
俞伯牙是时代的琴师。他曾拜为师,苦学三年,创作了一部名叫《》的乐曲。
5、仔细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再填空。(2分)
俞伯牙修改乐曲时,面对的是,身后是,“高明的琴师”主要指点的两种声音是①②
6、读短文中画“”的句子,回答句中的“他”指谁?
十、乡村教师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
2、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
3、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
4、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