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楚才作文登报作品《又是一年银耳飘香》
又是一年银耳飘香
王妙柔 武大一附小六(2)班
本文刊登于楚才报2017年第34~35期
二月的寒风像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插入我的心间。我如故乡枯萎的一片花瓣儿,在这个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寒冷的冬天悄然来临,冷得人直打哆嗦。小街上的餐馆门口摆满了黄灿灿的银耳汤,亮丽的颜色,给寒冷的冬天抹上了一丝生机与活力。早已有人在此排队等候。
响亮的叫卖声在耳畔悠悠地回响,我在小街上来回踱步,望着早餐店里摆满的银耳汤,摇摇头,又继续寻找。
我在寻城什么呢?是在寻找那种熟恶的味道?还是在寻找掩映在迷蒙烟雨中的那份温情?
寻觅了好久,还是回家去了。尽管眼前的银耳汤,甜香可口,晶莹剔透,银润清亮,但却少了那份过去的时光遗留下的难以抹灭的味道。
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回老家,就会看见桌上那碗热乎乎的银耳汤。太外婆笑眯眯地走出来:“在外边冷着了吧?快吃口银耳汤暖暖身子。”说着便忙不迭地把碗端过来。银耳是自家种的,红枣是姨奶奶家摘的,自然、环保、绿色,放心。
一次,我在太外婆家住下了。爸妈来的前一天,太外婆放下手里的针线活,穿上一件深红色的大围裙,手上提着一个竹菜篮子,缓缓地走了出去。等她再次从外面缓缓地走进来的那一刻,篮子里装满了一簇簇雪白的、大朵大朵的、雪连花一样的银耳。她又从姨奶奶家桃来了几颗又大又红的红枣,又从镇上买来了一些大块儿的冰糖,一并处理好放在桌子上。早晨的露珠还未散去。太外婆屋里屋外走进走出,头上不知镶的是露珠还是汗珠。我跟着太外婆进了又出,出了又进,心里像只小鹿一样跳来跳去。
准备好后,太外婆稳稳当当地坐在那把长长的淡黄色的光溜溜的大椅子上,把撕碎的银耳、红枣,小心翼翼地放入大锅中,然后舀进一大半锅清清的水,盖上锅盖,点起火来。不一会儿,只见灶膛里的火苗如同喷火龙一般吐着熊熊大火。锅上方白色的烟雾袅袅升腾,弥漫着整个屋子。一脸慈爱的太外婆站在灶堂前,背微微地弯着,那双饱经风霜的苍老的手依然紧紧地有力地握着长长的大锅勺,一次次放进锅中,来来回回一圈儿又一圈地搅拌。一缕缕炊烟夹杂着诱人的甜香从屋顶冒出来,走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抬头望望那些轻飘飘的炊烟,叹一句“好香啊!”,然后用鼻尖猛地嗅嗅那迷人的香甜味。
整个过程都精细、繁琐,太外婆却如此专注,认真,细致。
我坐在那张光滑的圆圆的小椅子上,看着忙来忙去的太外婆,银白的发丝拌着流动的空气微微浮动着,眉眼、嘴角间溢满着笑容,她总是利利索索地来回穿梭着,屋子里一声又一声“咚咚咚,咚咚咚”,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银耳的香味在屋子里不停地蔓延,不停地扩大,在整个房间里幽幽地飘荡着。待到银耳熟了,熬好了,太外婆先给我盛上满满的一碗。她拿起一把小勺子“当当当”地搅拌着,紧接着又把碗端在嘴边轻轻地吹,再用小勺儿舀了一勺,满满的,粘糊糊的、亮亮的、金黄金黄的,一口一口喂进我的嘴里,甜得沁人心扉!太外婆望着我,笑眯眯地,眼睛成了一条缝!
这绝对是我吃到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银耳汤!它那黏软而又清甜的滋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还有太外婆那慈爱认真细致的样子,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清晰……
太外婆如今90多岁了,再也不能做香甜可口的银耳汤了。银耳汤也就成了一种思念。
这甜得醉人的味道,是记忆深处太外婆的味道,是承载着儿时回忆的味道,更是思念的味道,也是记忆里永不飘散的温馨而又充满温情的味道!
点评:
本文作者先用内心感受和环境渲染,由眼前所见到的银耳汤引入对太外婆熬制的银耳汤的回忆,中间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自己记忆里那永不飘散的太外婆的味道,充满温暖、温馨、温情的味道才是自己最熟悉、最难忘,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作者对回忆的叙写最精彩,深入细致、真切、深情地写了当时太外婆煮银耳汤的画面,还描写了太外婆喂自己喝银耳汤时的场景,抒发了当时的内心感受。最后,作者再回到现在,承接以上所有画面完美扣题,作抒情议论,表达了自己对太外婆的思念和对儿时那段美好记忆的难忘之情。这样的文章,真的是非常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