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希望杯”竞赛何以有敛财之嫌?
导读:北京教委紧急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而原因一是因为竞赛加重了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有“敛财”之嫌。
推荐阅读:
“希望杯”数学竞赛最近遇到了一些波折。11月23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紧急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但之后有媒体澄清,“希望杯”数学竞赛并未被叫停,北京市教委下发的通知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话说20年前在我上小学时,“希望杯”数学竞赛就已经开始了。在那个小县城里,如果哪个学生在竞赛中能取得好成绩,那是无上荣光的事情。说不上是数学天才,但老师对其厚爱有加那是必须的。而现在北京赛区“希望杯”数学竞赛出了问题,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说,一是因为这种学科竞赛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有“敛财”之嫌,一些机构面向学生举办的这类学科竞赛活动收取报名费后,都会向学校按比例返还。
“中华脊梁奖”风波之后,借着“评奖”、“比赛”名头来“敛财”的活动被媒体越曝越多,历史悠久的“希望杯”数学竞赛也不幸中枪。目前这似乎只是北京赛区的问题,其他赛区情况如何媒体没有进一步披露。
具有一定专业性、权威性的赛事为何会沦落到敛财的地步,想必受到了大环境的浸染。家长们未必不知道其中有敛财嫌疑,但为何还会带着孩子“趋之若鹜”呢?恐怕和当前教育功利化严重的倾向不无关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获奖多了,证书多了,似乎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孩子更优秀。这种“证书越多越有竞争力”的价值观,无疑给骗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江苏、北京等地多名小学生未投稿就收到“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组委会”发来的《获奖通知》,只要订书10册以上,就能收到收录其作品的优秀作品选和奖状。记者追踪调查发现,这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敛财活动。如果没有需求市场,类似这样的活动恐怕早已自行绝迹。
可是如果把板子全部打在家长身上也有失厚道。常常有一些学生竞赛,打出的名号是“从竞赛优胜奖获得者中选拔出优秀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推荐”。一些中学为了争取优质生源,常常也会从各种竞赛中选拔获胜者进行“特招”。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希望杯”数学竞赛就是孩子们小升初的“敲门砖”。
因此,“希望杯”到底还是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希望,否则,也不会有学生和家长为了这项赛事做三年的准备。围观“希望杯”,其实我们围观的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下导致的小升初择校热的问题。与高昂的择校费相比,被这类赛事敛去的那点报名费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