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武汉奥数网

武汉站
奥数网

武汉二十三中:高山流水赋新曲 百年老校谱新章

武汉二十三中网站 2009-05-23 10:45:32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坐落在武汉市晴川文化发源地的汉阳树旁,始建于1896年,由“训女书院”衍续至今,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二十三中却在上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发展受到诸多难题的困扰,学校前进的步伐受阻。学校在全市10多所老二类中学中排在后面,苦苦支撑。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成为二十三中人思考的问题。

  各级督导评估陆续在周边兄弟学校开展后,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接受各级督导评估,将是二十三中发展的突破口。二十三中以2002年开始的第一轮督导评估为契机,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软件、硬件方面由量变到了质的飞跃: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区级督导评估,2005年以高分通过市级督导评估,2006年通过省级督导评估,跻身于省级示范中学行列。同年8月,在汉阳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下,二十三中整体搬迁至汉阳十里铺新校区,现代、雅致的校园,宏伟、大气的教学楼等设施,在武汉市属一流水准,教育教学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后来居上,处于领先地位,走上了良性循环道路。学校的学风、校风焕然一新,高考、竞赛屡创佳绩。学校也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

  武汉市二十三中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动力又在哪里?

  一   火与剑的洗礼

  2002年,可以说是二十三中发展的分水岭。此时,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教育改革,资源整合,在荆楚大地上正风起云涌。背负着百年老校曾有的辉煌,现实中的二十三中却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前行的路上慢了下来。至2002年,二十三中还没有通过第一轮督导评估。新上任校长汪玉明看着周边兄弟学校快速发展,而二十三中仍处于按部就班之中,他坐不住了。渴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感性要求,促使二十三中必须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于是二十三中邀请各类专家、督学来校视察、指导,帮助学校不断完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正是在专家、督学们的关心、帮助下,2002年区级督导评估,让二十三中初步走出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办学模式,通过多年教学及管理经验的探索,结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从学生、学校基本情况出发,深思慎取,终于在“知识建构理论”中获得灵感,以此为理论基础,二十三中提出了“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思想、知识、身心等认知水平,积极能动地在学科学习中自主建构,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有效发展,从而也得到个性和特长的彰显。“自主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2004年市级督导评估,让学校意识到百年老校深厚人文底蕴,是二十三中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使学校最终提出“学问以人品支撑,业绩靠人文奠基”的育人理念。这一育人理念逐渐深入全体教职工心中,并内化为行动,学校的育人理念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自主教育”方面,二十三中已形成了“基础品德教育系列、理想信念教育系列、社交礼仪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教育系列、心理素质教育系列、创业成长教育系列”,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2005年开始的省级督导评估,则使学校彻底改变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评价,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着力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建设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成为二十三中人的追求。

  三次督导评估,给二十三中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巨大的:

  首先是校园硬件设施发生巨变。2000年前,二十三中校园面积13亩地中,有高中15个班,初中13个班,江城机械厂一个,拥挤不堪。2002年借助区级督导评估东风,完成工厂、初中部外迁,迎来二十三中第一次大发展。学校抢抓机遇,用2年时间完成了几乎全部拆迁重建的任务,实现办学条件硬件达标目标。特别是学校不等不靠不要完成了创建市级示范学校的目标,而且没有负债。2006年,学校在汉阳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决策下,整体西迁,高质量、高起点,以省级示范学校目标共建二十三中,目前学校校园面积扩大到50亩,各项硬件设施属于一流水准,2007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武汉市园林式学校”,实现了二十三中发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飞跃,学校抢抓到难得的发展机遇,赶上了教育大发展步伐。

  教育教学观念等软件方面的提升促进了硬件方面的发展,而学校校园大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方面的提升。几次督导评估,特别是省级督导评估,使二十三中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其次是人的资源发生巨变。新一届领导班子,经历三次督导评估,可称得上经历了火与剑的洗礼。新课程理念、自主管理模式,落实在一个个行动之中。教师素质大幅提升。教师队伍在量与质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特级教师,从无到有,目前学校已有2名特级教师(语文、数学两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由原来的占全体教师的不到3%,到现在的28%,使学校整体实力大大提升。

  通过督导评估,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明显。学校以打造品牌学科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形成了二十三中在市内兄弟学校中纷纷派人来校学习、取经的影响。目前,学校语文、英语两教研组被评为武汉市优秀教研组。在中考招生生源相对较弱情况下,二十三中近几年高考成绩突出,2006年,2007年,2008年高考,学校上重点本科人数分别达到近80人,上本科总人数过400人。而二十三中在2000年之前,上述人数一直在十多人、百人左右徘徊。

  各项奖励与荣誉从数量与层次上看显著上升,2007年,学生共有5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58人次获省级奖励,225人次获市级奖励。教师共有28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7人次获省级奖励,95人次获市级奖励,特别是学校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校以科研课题为突破口,推进教育科研改革。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市级科研课题8项,区级科研课题10项,特别是2006年12月,学校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被武汉市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是汉阳区中学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各项奖励与荣誉从数量与层次上看显著上升,2007年,学生共有5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58人次获省级奖励,225人次获市级奖励。教师共有28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7人次获省级奖励,95人次获市级奖励,特别是我校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达59篇,市优质课赛中,学校共有4人获市一等奖。

  督导评估使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各部门更为关注二十三中的发展。二十三中从零基础起步,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学校校园建设,实现第一次跨越。到2006年6月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学,学校按照汉阳区委区政府总体布署,整体搬迁到汉阳十里铺,顺利创建湖北省示范中学,所有投入,不到其它新晋省级示范学校投入的1/5,以最小的投入,两次赢得历史性发展机遇,实现学校第二次跨越,并在教学质量上后来居上,居第二批新晋省示范中学前列,实现了二十三中办学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时间短,投入少,效益高,老百姓赞誉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尤其对武汉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武汉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均衡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课堂教学上,他们倡导的原则是传承与发扬。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将现在的教学程序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

  在常规教学中不断创新,以集备为抓手,解决学情、班情这一问题,制定适合本班情况的“班纲”。这是进行集备的基础。形成备课平台,解决“通案”问题,即教案在统一的要求之下,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和观点并制定符合班情的“班纲”,最终形成“个案”。以智慧共享,培养同行如友、和谐共进的教研组文化。开展“创建友好合作型,教学科研型”班级、教研组达标活动。建立教学及时反馈系统,采用变终端评价为过程性动态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办法,确保教学过程扎实有效。形成周反馈系统运作体制,变重评价为及时、快速、准确提供信息,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促进教学相长。加强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与帮助。以目标凝聚的方式,团结大家,唤起处于职业倦怠感的教职工的热情,以目标激活倦怠细胞。

  二  思想引领方向 和谐凝聚人心

  督导评估使学校干部队伍受到了锻炼。2002年之前,学校领导层面临退休换届,各项工作处于维持状态。2002年,以汪玉明校长为首的新一届班子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干部队伍思想的建设。学校力领导层力求改变,在督导评估的触动下,也是压力之下,他们拿出破除阻力的决心与勇气,形成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作风,使二十三中的发展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利益所阻,使不惧艰难、敢破坚冰的决心与勇气在二十三中积聚并且强烈释放。

  二十三中在办学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许多难题,比如升学压力等等,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学校痛定思痛,以督导评估为契机,努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依法办学,使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着力于向内挖潜,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避免了为升学而倾向于加班加点的补课、大搞题海战术的盲动,使学校工作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学校办学规范化、健康发展的途径在于引导教师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此,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到其他名校参观、听课,积极找差距,为自己树立赶追的目标,探寻赶追的方法;开展教师阅读工程,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博识善思,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确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不断学习、思考和摸索努力实现教师队伍向学习型、情感型、智慧型、阳光型教师转变,用自己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学生。

  在“二次创业”活动中,武汉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徐红书记主抓干部、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引导更新观念;武汉市优秀校长汪玉明主抓业务培训,各有分工,相互合作。有了领导班子的引导和党员干部的带动,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的办学行为在正常轨道上运行。2007年,在行风民主评议活动,二十三中受到好评。

  二十三中由于理清了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合力,在教改的大潮中击水中流,勇掀新涛,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攀升。

  学校在创建各级示范学校过程中,走出了所谓的“怪圈”,打破了一些“定律”:1、“同创”必损。有人认为创示范学校与高考冲突,事实上二十三中2006年、2007年、2008年高考连续三年受汉阳区委区政府表彰;2、学校搬迁易损。可二十三中发展越来越快;③整合有损。二十三中与另一所学校整合后,非常团结、和谐。

  三  让教育充满智慧与创造

  走进二十三中2008届高三(12)班教室,墙上的一段班主任李迪老师的寄语道出了23中所有教师的心声:“生而能为人,体察万物,修身养性,此一生有幸也;做人而能为师,传道授业,启迪心灵,此二生有幸也;为师而能识诸君,率真可爱,奋发有为,此乃三生有幸也。”正是23中老师们这种高品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走出学校后,在能力上可能有差异,但在做人上却没有差异。这只是二十三中在督导评估后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让教育充满智慧与创造,是二十三中人提出的响亮的口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主教育”模式.

  学校构建 “自主教育”的教育模式,其内涵就是基于学生潜在的智能、情意和鲜明的个性,全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审视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将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内化为学生自我需要,引导学生开发自我教育的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推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围绕办学理念,打造教育队伍,突出教育重点,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育底蕴深厚、教育手段现代、教育特色鲜明、具有持续发展力的学习型团队。

  他们认为精湛的教学方法与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在大于教学态度和学识所取得的成效;善做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远大于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所取得的成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所取得的成效远大于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盲目补课所取得的成效;穷其一点远大于广种薄收所取得的成效。

  在课堂教学上,他们倡导的原则是传承与发扬。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将现在的教学程序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对课堂的要求是18字方针:参与广、互动强、学味浓、快节奏、大容量、巧落实

  在指导学生学法上,我们倡导:慧从静中生, 巧从练中来。

  对备课的新要求即备课需有原理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这一知识三段论的统一

  目前,他们已形成了一整套模式,从近几年高考取得的突出成绩看,可看出理念对行动产生的巨大作用:2007、2008年高考,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引起反响。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决不能放松教科研工作。他们提倡科研课堂化,课堂科研化。在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教科研方面,他们重点抓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下午集中1小时时间,分教研组就教育改革、教学科研开展深度交流、有效交流。全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区级课题9项,这些项目与教学实际息息相关,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术委员会”的长远谋划、精心指导,外聘专家的定期指导、巡回检查,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档次的提升。学校以“校长基金”为支撑,每年对教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形成激励机制。,学校将《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各教研组积极探索适应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教育”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师队伍中,以教科研为中心,由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大力提升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占全校教师比例的36%的特级教师、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已成为学校各学科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

  各级督导评估,使二十三中大发展。他们仍将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特色,力争能在武汉新区这块沃土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汉阳西部兄弟学校共同创业,共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