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2006-2010年发展规划
一、前五年学校取得的成绩及办学理念
(一)取得的成绩
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是直属省教育厅的一所单设初级中学,位于武昌区水果湖街八一路5号,成立于2001年8月,是从原武昌水果湖中学分立后组建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学科研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校五年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各机关领导的关怀下,实现了每年上一个台阶的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学校被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委员会、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委员会、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目标管理立功单位”;2004年,获得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委员会、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的“教学质量奖”。2005年,获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获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委员会、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的“课改质量奖”和“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获得中共武昌区教育局委员会、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的“教学质量奖”。
(二)办学理念
宗旨:以人为本,让每位学生享有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拥有创新的舞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学校持续发展。
校训:崇德尚能励志笃行
校风:民主和谐求实创新
教风:博学严谨敬业爱生
学风:勤学乐学善思会用
二、今后五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办学优势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正好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的公平,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些都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将向着高质量发展。
学校地处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得到了省直机关各单位大力支持。比邻省科教大厦、省科协、省外事办、武汉大学等单位,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丰富的校本资源。
学校有一支团结向上、精力充沛、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
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敬业尚德,专业精深,有一批省市区内颇具影响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形成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学校的服务范围是水果湖地区适龄学生,大部分学生家长是省直机关的国家公务员,文化程度比较高,家庭收入稳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家庭教育环境比较好。许多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养成了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学风。
教学装备先进,功能齐全,全数字多媒体校园网已经建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用率比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较少,学校基本没有其他创收途径,办学经费紧张。按省政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规定,我校教师编制紧缺,工作负担过重。教师知识更新慢,教育理论相对滞后,迫切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教职工待遇增长幅度较慢,影响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学校只能招收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毕业的学生。但是,少数具有招生自主权的改制学校招收了水果湖第一小学的部分优秀毕业生,影响了学校生源质量。
建校时间短,学校文化底蕴不足。
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学校缺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专用教室及其设施。校园面积比较小,学生活动场地紧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临很大的困难,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未来五年办学规模的预测
预测表明,2010年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持续下降,水果湖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也会呈现下滑趋势;根据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二至六年级在校学生人数以及学生异动情况,预计今后五年中,学校每年的办学规模大约每个年级9个班。
三、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政策依据,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巩固学校的办学成果,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成社会信赖的优质学校。
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把学校建设成省内龙头、国内先进并具有国际视野的有特色的现代化名校。
(二)2006——2010年具体目标
1、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
目标: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敬业爱岗、富有爱心、掌握育人规律和艺术的德育队伍;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民族精神为核心、行为规范为基础、诚实守信为重点、遵纪守法为常规、心理健康为前提的德育工作;加强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工作思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除了树立德育即生活、德育重践行、德育靠自我、成才先成人的工作原则外,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我校德育工作新的方法。
(1)强化德育为首的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广泛听取学校各方面对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德育首位的重要性,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活动育人。
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年级和班级调查研究,抓好典型,以点促面。分管年级的领导对年级的德育工作起着指导的作用,值日干部要对当日德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确立年级组的管理目标,强化年级组德育工作的管理职能。
●重视德育科研。
重视德育科研工作,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推进德育的课程化改革进程,倡导、鼓励全员参与德育科研工作。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分批做好班主任的集中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驾驭德育工作的能力,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领导艺术。
●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
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年级组长会,定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学生管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组织学习,让班主任了解现代德育发展的新动态、新途径;相互切磋,共同探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方案,促使班主任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3)明确德育内容、优化德育形式。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
●各学科教学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任课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同时,利用“清明”、“五·四”、“十·一”、“国庆”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开展演讲会、文艺活动、书画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继承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班会课的时间必须保证。
班会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和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让班会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
●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组织师生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有计划有主题地安排好国旗下讲话,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组织落实好学生社会实践行活动,加强学生课余活动的德育阵地建设。
●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记录好学生的成长过程,促使学生各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继续办好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繁荣校园文化,表彰好人好事,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努力使校园环境在德育过程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防、自护、自救能力,确保未成年人在校内外健康成长。
●重视对学校的法制教育,通过听讲座、听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完善德育工作网络
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促使德育工作向社会化转变。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争取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关心和支持。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民族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校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
●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定期开好家长会,并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商教育子女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治安秩序。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育人网络。
2、关于学校教学工作
目标: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探究等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工作思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发研究性学习等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理念
●通过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使教师们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
●树立学生主体观,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在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突出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开展系列基本功比赛,夯实教师基本功,如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反思改进能力、总结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加强教师知识的拓展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骨干教师来校讲座等方式,开阔教师视野,激发教师拓宽和更新知识的欲望,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每年选派2名教师赴先进学校或国外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引进外籍教师或聘任兼职外籍教师。
●建设好教师的电子业务档案,促进教师的发展。
(3)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教科研及校本教研的新路子,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力争每五年确立一至二个省级或国家级的研究课题。
●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增大对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的奖励力度。
●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内容新、水平高、针对性强的校本教材。
●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升教科研能力。
(4)严格教学常规和教学过程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居武昌区前列。
●建立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
●培植、奖励优势学科,扶持、激励弱势学科。
(5)开展各种活动,挖掘学生特长。
认真总结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竞赛的经验,既要重视中考学科的学科竞赛,又要重视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竞赛,积极组织报名、培训、参赛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形成配套的师资队伍,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6)启动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
●启动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学科资源建设,将自己拥有的优质资源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学校自建资源库,如素材、课件和试题等。
3、关于学校的特色教育建设工作
目标:实施特色强校战略,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帮助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的潜能发挥、个性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增强学校的师资、生源、活力、影响等综合实力。
思路:当前,创建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它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活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很清楚,“各自特色”其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它产生于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平台,凡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都不能算是特色。学校形成某种特色,实际上是实践一定办学理念与特色思想的产物,办学理念与特色思想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中逐步形成的,渗透于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是学校办学灵魂和主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1)形成教学特色
形成教学特色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
●改革第一课堂。实施小班化教学尝试,条件成熟时开始试点,争取在五年时间内进行尝试。
●开拓第二课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以兴趣小组和提高班为骨干的、以培养特长生为目的的课外活动体系。
●发展第三课堂。一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加强班集体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向上、竞争进取的学习集体,成为学生成才的土壤。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开设社会实践课、军训课,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形成学科优势。一所学校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
(2)优化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师,学校形成特色将失去动力。可以说,提高教师素质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所在。鉴于此,我校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工程。
●面向教师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素质可分解成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科研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围绕这五个方面,开展师德讨论活动、开办教育理论培训班、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等活动。尤其在专业能力上,要求每个教师达到能教好一门课,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能开一门受欢迎的选修课或带好一个课外活动小组,能投身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使其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合格。同时,学校要督促教师参加培训,并做到组织、目标、时间、内容、辅导教师、经费、考核、奖惩一一落实。
●面向教师群体,充分发挥我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
●面向教师个体,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努力发展教学特色。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思想、教风、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技巧与效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教学有特色是学生有特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办学有特色的必要条件。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又取决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学校的培养扶持和磨砺,以及教学环境的学术气氛。一要从教师的个性出发,展其所长,用其所专,利用其自身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特点与优势进行定向培养和发展,使其努力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二要让其在教育实验中形成教学特色,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完成一项以优化教学、提高效益为核心的课改实验课题,并努力使自己的实验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通过课改实验达到“双向出人才”的目的,即既出学生人才,又出教师人才,师生共同成长。
(3)确立培养目标
确立培养目标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前提和归宿,学校的全部工作都要为培养目标服务。特色学校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在特色建设过程中不出现片面性、简单化和单纯追求特色的做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办学目标,创建特色学校,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提高学生素质是办出学校特色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学校办出特色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条件和保证。我校的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
①学会生活②学会做人
③学会负责④学会关心
⑤学会学习⑥学会思考
⑦学会健体⑧学会审美
⑨学会交际⑩学会管理
(4)扩大交流,铸就实力
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周遍高校的合作,加强与友好单位的共建,加大与国内、国外中学结成联谊或共建学校的力度,开拓视野,扩大影响,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现代化中学。
4、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目标:共创学校精神,营造温馨、关爱、和谐的育人环境和工作环境,促使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
思路: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体师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融为一体,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让学生、教师处处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开展现代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研讨,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新课程意识,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办学思想,使先进的办学思想不断转变为教师的共同追求。
(2)坚持以人为本,修订学校管理制度。
依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进行学校制度修订,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会、共青团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提高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基本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程度,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进行包括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班主任工作、职称评聘、评优创先等方面的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断加大各项奖励制度的力度,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班级建设,努力营造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提倡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引导班级学生自主布置班级环境、自主创编班歌、设计班级标志等,举行主题班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4)加强校本研究,重视教研文化。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把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倡导反思性教学,鼓励合作与互助,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体现并生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教育、有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及自学等);提倡教师在生活中、交往中和工作中进行学习;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6)以人为本,搞好学校校园的总体布局。
在学校校园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力求使校园建设及环境布置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
(7)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培植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素材性资源、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充分利用学校所处水果湖地区的地理优势,积极整合资源,继续开设游泳、网球等课程,每学年要举行一次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8)师生共同努力,提升“两刊”的功能。
把学校校刊《在水一方》和《耕耘者》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使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交融的平台。定期高质量地完成“两刊”的出版任务。
5、学校硬件建设
目标: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施一流。
思路: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用先进的设施为教学服务。
(1)完成学校综合楼的建设任务。
(2)完成整个校园美化布局和绿化任务。
(3)完成校园电视台的建设。
(4)完成各种专用教室的装配。
(5)完成校园网办公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
●实现教师人人办公桌面有网点。
●实现师生的基本信息、学校日常的信息发布通过网络来管理,教师的教案、学案、课件等通过网络来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尽快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
●着手全面丰富学校网站的内容,每个部门、每个处室、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内容,并提供个人空间,鼓励教师上传个人网页。
(6)开办学校网校。
进一步优化、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争取独立开办学校网校。积极扶持学生网站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创作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7)优化班班网点的作用,为每个教室配备投影仪。
(8)力争建成可供学生使用的电子阅览室。
四、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保障和措施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争创一流的领导班子
(1)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公仆意识、创新意识,树立领导班子的政治形象、工作形象、作风形象,弘扬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建设一个团结协作、高效廉洁、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2)做好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接受全体教职工对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勤政廉政等方面的考核,保证领导班子的榜样示范作用。
2、建设一支年轻、公正、勤奋的中层干部队伍
(1)实行中层干部、年级组长聘用制。
(2)建立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竞争上岗机制
积极鼓励有奉献精神、年轻有为的教职员工充实到学校的领导集体中来,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二)建成一支在教育观念、知识能力、教育创新等方面适应学校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骨干稳定且在湖北省、武汉市基础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学校超常规的发展目标,必须以优秀骨干教师为龙头,以发展优势学科为突破口,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深、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1)队伍目标
教师方面,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每科至少3名教师成为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并跻身武汉市优秀教师队伍行列。其它学科每科1名教师成为武昌区学科带头人。5年内全校至少3名教师成为武汉市名师。
行政教辅岗位方面,学校校长要成为武汉市知名校长,教辅岗位的职工要实现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运作机制,建立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辅队伍。
(2)队伍结构
注重专业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性,保持梯次结构。
(3)队伍素质
以“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为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研兴校的积极性。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加强教师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培训;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训;做好教师跨学科的通识培训。到2010年,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专精、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引进人才,充实队伍。从2006年——2010年五年时间,每年引进1——2名名优秀人才。严把入口关,既选拔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又聘用有实际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型人才,参与学校教师的竞争上岗,激活学校内部教师的活力。通过竞争、收入分配调整、评优晋级等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建立科学考评机制。以业绩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教学与科研考核相结合、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发展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把年度考核与聘任考核作为聘任制的重点,由此实现完善的科学的考评机制。
●修改与完善校内分配政策。按“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优薪优”的聘任原则,逐步完善校内分配政策。推行项目负责制,确定项目经费,确立项目主管,确立项目考核方式,以项目作为分配的主体。中考、竞赛、各类学习教育活动都可以作为项目任务。在条件成熟时,实现学校公布项目,个人竞争主管的格局。改革现行分配政策,校内分配部分以质量和效益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制定政策、采取资金倾斜等措施,完善教师队伍的奖励机制。从2006年始,每年拔出专款用于学科教师教研组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学科教师任教年级、班级不同,学校下达的任务不同,其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加大对班主任的奖励力度。每年教师节前夕,校内评选一次优秀教师,对成绩优异的教师,学校应积极争取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表彰。对被授予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教师,学校应重点任用,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聘任制度。加快人事代理制度,灵活聘用各类教师。对暂时未能上岗的教职工,由学校组织培训后,再次参与竞争,未能上岗者,按国家政策处理。
●学校党组织加大党员教师队伍教育力度,加大干部队伍管理力度,保证党员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干部队伍起表率作用。把党员队伍建成学校教职工队伍的中流砥柱。
(三)服务保障:
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工作高效、无私奉献的教辅、后勤服务队伍,为教学一线服务。
2、搞好资金的管理工作,厉行节约,确保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资金。
3、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学校发展。
4、积极创收,提高教师福利。
五、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重点
1、继续实施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按照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认真学习和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3、启动具有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集中学校和校外的各种资源,打造3—4个具有我校特色或优势的学科,使其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强势学科,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4、启动发挥名师效应的工作。
名师或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名师和骨干效应,承担和履行名师或骨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学校要投入资金,建设“名师工作室”。
5、认真做好学科资源整理和建设工作。
积极做好学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建设工作,从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手中收集学科资源,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6、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完成学校综合楼的建设任务。
7、加快校园文化建设速度。
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校园美化和绿化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全面实施。
8、做好省级示范学校的复评验收工作。
9、做好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的工作。
10、加快学校办公、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11、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做好节约和创收工作,逐步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
12、扩大国内外交流力度,逐步将学校建成省内龙头、国内先进并具有国际视野的有特色的现代化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