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天津奥数网

天津站
奥数网

天津学校体育观察:把“阳光”1小时还给孩子

天津日报 2011-12-17 10:02:41

“阳光”少年的“阳光”1小时

我运动我快乐

  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5年过去了,我们听到的是医生在糖尿病日语重心长的提醒,“现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呈上升趋势”,看到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小胖墩、是那些更爱宅在家里打电游的青少年。

  1

  10分钟:缩水的“阳光”1小时

  11月22日,阴冷,寒风飕飕。10:29,体育老师已经对站成密集队型的孩子们讲话15分钟了。没穿厚外套的孩子不停地搓手、跺脚。终于老师让学生们散开进行简单的准备活动,自己则从一个袋子中倒出几个黑色的实心球。随后是讲解和练习双手投掷实心球的徒手动作,最后是学生们按1、2、3、4排顺序分批练习投掷实心球。投球的只有一排,另三排学生不少无所事事地坐在地上。10:46,课程结束,列队离开操场。17分钟的总活动时间,每名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

  这是记者现场观察的坐落在和平区一所全市闻名的小学的一节体育课。

  当时在小学里少有的大操场上有7个不同年级的班级在上体育课,只有一个班每名学生的运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其余的与前文提到的班级类似,更有一个低年级班只有女生得到了8分钟的跳绳时间,男生从来就没有解散队伍,所谓运动就是散步似的整队走来走去。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升学的压力下,无论中小学文化课上到下午五点都是常事,再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可行性不强,肯在五点前拿出1小时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学校凤毛麟角;就算学校愿意,场地条件也不允许,现在优质的学校向巨型化发展,一个中学60多个班不新鲜,有的小学一个校区就有50个至60个班,虽然体育活动场地不小,但也不可能让所有没有体育课的班级都在下午课后出现在体育场上。

  种种因素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将体育课和每天一大一小两次课间活动作为完成1小时任务的保证。但阳光体育的1小时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1小时,时长够不代表活动时间够。市体育局青少处处长邢建刚的话很有说服力:“我曾经对一节体育示范课学生真正活动的时候计时,不到10分钟。”

  2

  “怕”字当头:这里的体育课“静悄悄”

  体育课为何这么“安静”?教育工作者的体会就是因为“怕”。

  河西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王强告诉记者,很多中学把跳山羊、跳跳箱、杠上运动等科目从体育课中取消。这些曾经是中学体育课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目,现在却成了“危险因素”,因为意外的可能性大大高于简单的跑步、列队。万一出了事,想想可能闹到学校的家长,校方就头疼。一位在普教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体育教师无奈地说:“现在老师们都不愿教有一点危险的科目,一出事家长就不依不饶。学校出钱给看病还不算,任课老师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自己掏钱买慰问品到学生家里道歉,回头领导还要怪他给学校惹事,同时扣工资。谁还敢啊?”

  大部分家长似乎并不如体育教师想象的那样,视体育锻炼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为洪水猛兽。记者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一中俱乐部杯’三对三篮球对抗赛”上遇到一位海河中学高一男生的母亲。儿子就喜欢打篮球,从初一开始,她就鼓励儿子每周到天津一中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班上课,坚持到现在。“天天他上学都这么累了,一周不就那么两三小时么,让他放松一下。就是到了高三,只要他愿意我也支持他来。”怕不怕儿子在激烈的对抗中受伤呢?“不怕,参加比赛给上保险,磕着碰着也是正常。”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只会读书、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未来走上社会后,没有竞争力,愿意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至少这样比坐在电脑前连打两三个小时游戏对身体有益。

  有一个不开明的家长,就足以让学校在体育教学上慎之又慎。邢建刚感叹,很多应该在小学掌握的运动技能都没有教,孩子不但没得到应有锻炼,而且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力量、速度都因为缺乏锻炼而没有发展,结果是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严重不足,更容易出现运动伤害。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很少,中学体育老师又慑于他们运动能力不足,怕出伤,不敢教有难度的科目,小学又没有交会什么,体育课还是内容简单,以稳为主。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3

  遭到挤压的素质:重点校“身在江湖”的烦恼

  本市某重点中学这几年在素质教育上一直搞得红红火火,已经被命名为篮球、游泳的体育传统校,而且合唱团、话剧团都吸引了很多学生,甚至话剧团高三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上海参加全国中学生话剧演出。

  记者在对该校参加三对三篮球赛的学生采访时,听到的却是“到了高三就不能来了,自己想来,班主任、年级组长、家长都不会同意的”。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在周围人眼里开朗、大方,受欢迎程度高。可是重点校学生家长更在乎的是能不能上“北大”、“清华”。有人曾对市教委体卫艺处的正处级调研员孙学智说,宁可孩子落下一身病,也要考上清华。

  非重点校想靠拼学习时间缩小与重点校的差距,给重点校的学生家长带来极大压力,结果就是倒逼重点校加课时,优越的课外活动软硬件条件渐渐成了摆设。家长不甘心孩子落在人后,如此,学生便被挟裹在苦读的洪流中身不由己。

  4

  计入总成绩的30分:中考“促进”学校体育?

  河西区教育局三年来一直以天津四中和河西中心小学为样本对6-18岁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方面的监测,特别可喜的变化是初三年级的肺活量数据呈上升趋势,不过到了高中,这项数据几年来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初三年级的上升是天天跑步的效果,而天天跑步是为了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尽量拿满分。

  自从中考加入体育科目,本来因为升学率压力顾不上体育的各校不得不在体育上多下功夫了。体育那30分可是计入最后总分的,关系到考生能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关系到学校的中考排名。

  孙学智介绍,中考体育考试为了避免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将30分划为由体育课平时成绩、达标成绩、阳光体育表现三部分组成的18分“过程分”和中考体育测试的12分。前者由考生所在校评分。显然这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结合的理想模式。但执行起来,难免最终考试的12分会起到指挥棒作用。

  5

  体育资源:应“普照”所有的学校

  河西区向市体育局和市教委申报重新命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下称“传统校”)的共有20所中小学,9所中学里有6所是市重点校。本次全市申报的学校中,绝大多数市重点中学都榜上有名。

  传统校扎堆儿在重点校当然与这些学校获得的资源较多、体育设施过硬有关,大家心照不宣地则是——重点校是家长与学生共同认可的体教结合最佳途径,进了重点校仿佛进名牌大学就不成问题,哪怕体育成绩不理想,也不会落个上不了名牌大学的尴尬。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是教育改革的一大目标,为的就是扭转打破头往个别学校挤的现象。传统校与重点校结合,必然导致优质资源的进一步集中——没人才没条件,一般校抓体育的动力愈发不足。

  记者手记

  学校体育教育绝不仅仅只是锻炼身体。美国纽约州的中小学体育的总目的是“培养个人的生活技能”;而对很多中国学校来说,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和培养生活技能不大沾边,根本比不上考名牌大学重要——“一白遮百丑”——考上了,缺乏创造力、身体素质差、社交能力弱、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都不算“问题”。

  扭曲的心态扭曲了学校体育。教育部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中明确表示:“凡没有认真执行本规定的,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不好的,要对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对于没有组织开展的,要进行通报批评或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究相应的责任。”扭曲的教育心态不变,教育部只能是“用心良苦却成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扭曲的心态下,何谈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更奢谈杰出人才呢?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