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分析特长生与小升初脱钩有无可能
“小升初”提前招生风波一时沸沸扬扬。各学校的所谓提前招生,究竟是走的什么捷径?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名额都指向一个特定的名词:特长生。
“小升初”的公平被“特长生”搅乱,或许是当初政策制订者始料未及的事情。长沙市出台的招生政策,在明确规定公办民办学校一律微机派位之后,未能免俗地留下了一个“制度后门”,即给予一些特色学校在微机派位前可提前招生录取的权力。但其间问题在于,一些未被政策授权的学校也在“提前招生”,而有着提前招生权的学校更是大打“特长生”擦边球,以致有学校出现16个班仅有2个班的学生是微机派位的情形,更有一些培训机构借着“提前招生”、“特长生”的幌子大敛其财。如果说政策制订者当初的确所虑欠周,那么又何以任凭它愈演愈烈?
公平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价值核心,亦是微机派位所要达致的目标。但是当“特长生”成为小升初制度的漏洞,微机派位制度就难免形同虚设。那么在这其中,到底谁是过错一方呢?家长们积极参与“提前招生”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们只是“受害者”;一些学校违规组织考试,发放预录承诺书,但也有牢骚满怀;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大抵也是有话要说。当然这种追问不是要如何去追责,而是在现实的“小升初”乱象之下,必须思考一个如何堵住“特长生”漏洞的问题。
应当看到,各校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天然均衡,又有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上一个听起来名头更大的学校?所以面对“特长生”预留下的制度后门,要想不让家长们削尖脑袋往里钻,要想不被方方面面的关系所利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真正要面对的是,是否应当取消这样的一个特长生“制度后门”。当然,这种取消,不是对学生的特长采取消极的态度,而是探讨一种特长生与升学脱钩的做法。
早在2007年,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就表示,北京市考虑今后3年内从小学到高中的入学资格将取消与所有特长生名分的挂钩。就在当年,北京市不仅部分文体特长生目前已经不被承认,就连科技特长生认定项目也做了大幅削减。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也表示,“未来本市中小学发展的方向,就是取消全部的特长生称谓。只有这样,不管学生是参加文艺、体育还是科技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是为了兴趣爱好而来。”
无论如何,“小升初”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特长生”政策将如何调整,使其不违背起码的教育公平,是对管理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