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级――变了味的素质教育
文化课的双百分如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家长们对于孩子们高标准的期望,在学校教育之余,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艺术考级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艺术水平。很多家长并未指望孩子成为艺术家,他们只是希望孩子借艺术的熏陶,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在竞争残酷的升学考试中得到照顾的优惠政策又让这种原本只是为了鉴定孩子学习成效的水平测试变成了一个颇具功利性的应试工具,由此而催生了近年来艺术考级的热潮。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每年参加社会艺术考级的考生达到百万人次,而根据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国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生已经超过200万人次。
特写
孩子学艺家长“陪练”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花园村附近的姜杰钢琴城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考级的特设钢琴、手风琴和小提琴考场。电梯门一开,一阵阵或悠扬流畅或断断续续的琴声就飘扬而来。
记者看到,两层楼的教室里共有几十间琴房,培训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每间琴房里只有一名学生在上课。隔着门上的玻璃观望,琴房里都是些稚嫩的面孔,大一些的看起来有十二三岁,小一些的只有五六岁的样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最小的学员只有四岁。
虽然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每位老师一次只教一个学生,但是家长们似乎还不放心,几乎每间正在上课的琴房里都有家长“督战”。老师在给孩子授课的时候,家长在一边旁听,遇到孩子弹(拉)不好的时候,老师没有责备学生,家长自己就着急地训斥起孩子来。也许是因为长时间“陪练”,耳濡目染,自己也略通一二了,一些家长在孩子弹(拉)琴的时候也能像老师一样像模像样地指点起来。
调查
升学成了考级“指挥棒”
在钢琴城内,记者采访到了一位小提琴学员的家长。家长告诉记者,女儿今年11岁,开学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她从6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兴趣爱好、陶冶艺术情操为目的进行一些家教式的培养。因为孩子在艺术方面并非天赋异禀,小提琴的演奏水平也是普普通通,因此她并没有想把孩子送进音乐学院,培养成演奏家、艺术家的打算。学艺的前几年,她也没有考虑过让孩子参加社会艺术考级。但是后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升学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北京市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以后,很多中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考查,而艺术特长更是其录取标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因素,有些学校甚至把奥数、文艺列为录取学生的硬门槛。到了这个时候,她才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考级的重要性。于是,她加大了对女儿音乐特长的培养力度,把女儿送进了考级培训学校,希望能在小升初的选拔当中沾上一点艺术特长生的光。
钢琴城文化艺术中心主管考级工作的蔡老师也表示,在他们这里考级的学生集中在四岁到十几岁之间,大多数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很多是冲着中考和小升初能够走文艺特长生的捷径来报名的,而这些学员一旦升入高中就很少再来学习,因为在高考当中这些艺术考级的证书已经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现象
加分政策左右学艺热情
全国艺术考级中心的专家介绍,在前几年的考试当中,钢琴都是考生们争相报考的最大热门,报考钢琴的考生一度占到总人数的70%至80%。但是近年来,钢琴的强势地位开始受到动摇,虽然报考人数仍然不少,但是钢琴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香饽饽,而民乐等开始逐渐成为考生和家长的新宠。
对于钢琴的失宠,专家认为,主要还是经济的原因。因为钢琴是一种价格昂贵的乐器,普通的钢琴售价一般都在一万元以上,档次高一些的要几万元、十几万元,而且请钢琴老师的课时费也超过民乐老师。这对于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说还是一个难以承受的价位。而民乐乐器相比之下要便宜得多,适合更多的大众消费者。
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除了专家指出的经济方面的因素,钢琴的遇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吃了不能加分的亏,因为一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已经不再将钢琴列入加分或是受照顾的范围了。在钢琴城内,两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送孩子学钢琴其实只是为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觉,他们并没有打算让孩子一直学下去,而是希望在孩子的音乐基础扎实了之后再选择其他乐器。其中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说,现在一些学校小升初的录取政策有了变动,钢琴已经不再列入受照顾的范围之内,所以他打算让孩子学习一段时间钢琴之后就改学打击乐、管乐等。
专家提示
急功近利只会毁掉孩子前途
针对为了在升学选拔当中加分而参加艺术考级的现象,全国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的专家表示,依靠社会办学,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学艺是有规律的,而且天赋也非常重要,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成功。所以在是否学艺和选择艺术种类方面还是要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发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绝不能把艺术水平作为鉴别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为了在考试当中加分而盲目学艺、考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毁掉孩子的前途。
背景链接
艺术考级
艺术考级起源于英国,指的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机构兴办的一种以器乐为主的校外音乐考级制度。
198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率先设立4种乐器的音乐考级,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开始实施中国舞分级考试。随后,红红火火的各类艺术考级蓬勃开展起来,逐渐拓展到大大小小30余个艺术门类,每年有百万以上人次先后参加各类艺术分级考试。
随着艺术考级的升温,受艺术考级带来的相应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长期以来多头介入,各类艺术考级泛滥,良莠不齐,同时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
文化部2002年5月17日发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考级工作进行了政策规范。2004年7月,修订后重新颁布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要维护考生利益,促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规范化。2005年12月起,文化部开始组织有关专家,从主办单位的资质、有关的规章制度、教材、考官和场地这5个方面,对全国83家考级机构进行严格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