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奥数网

深圳站
奥数网

“小升初”惨烈竞争根源在哪里?

金融时报 2011-09-26 20:27:57

  新学期开学,年年“开战“的“小升初”择校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有调查显示,北京学生家长平均择校花费高达8.7万元。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这些喊了多年的目标在“小升初”惨烈竞争面前不堪一击,如何把学生们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此做出的努力可谓不少,但似乎总陷入怪圈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分数的竞争,又转为各种竞赛、证书的竞争;推进就近入学,又转为“学区房”的争夺;实行电脑派位,仍阻挡不了关系生、条子生。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为何始终难以破解?笔者觉得,不应再简单就教育论教育,需关注教育问题背后的经济根源,加以改善和解决。我们不妨作几个追问,追寻一下经济影响教育的“路线图”。

  素质教育,上有利于国家科学发展,下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同时还减轻家长的负担,为何难以推行?阻力在哪里?都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如果国家通过高考题目的设置,将综合素质高而非应试能力强的学生选拔上来,并以此形成一种导向,岂不是很好?问题是,素质不像具体知识,很难量化、考核和选拔。出什么题来考素质呢?对思想道德,是问他“老人落水救不救”还是问“捡到钱包交不交”?对自理能力,是让洗一件衣服还是炒一个菜?还有心理素质、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又该怎么考?如果靠学校老师的日常评定作判断,又给舞弊者可乘之机,具有极大的道德风险。所以,很难通过“素质”来选拔学生。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拔”呢?答案是:学生多,学校少,好学校更少。由于国力有限,经济尚不发达,政府无力兴办更多优质学校,于是好学校供不应求。这是择校问题背后的经济根源之一。

  然而,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挤破头进入好学校呢?这同样是经济问题。如今,就业岗位特别是优质的就业岗位稀缺,不同单位的待遇差别有时候是天上地下,甚至一个单位内部,正式工与派遣制员工之间都同工不同酬。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又连年增加,政府机关、大型国企、知名外企等所谓“好单位”面对海量求职者,只好设置学历、名校这些门槛来优中选优,进行人才高消费。那些因为学校、学历不出众而被淘汰者,有些就成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蚁族”。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正是因为很多家庭在进行教育投入产出衡量后发现不划算,因此退出这个竞争。而城市大多数家庭尚有财力供养孩子上学,因此就被纷纷卷入这场教育的投资和拼争。那么,为什么好的就业岗位如此稀少?为什么不同单位的待遇相差如此之大?为什么蓝领工人不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这又涉及到经济结构、资源配置以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及二次分配等问题,非短期可以解决。这是择校问题的经济根源之二。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好的工作呢?这就更简单,一份职业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高通胀、高房价、低水平社会保障并存的时期就更是如此。在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才意味着能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是择校问题的经济根源之三。至于为什么要幸福生活,在如今“幸福学”已成为热门话题的情况下,这样的追问已无必要,因为它是人的本能,无需理由。

  经过梳理,这就是经济发展引发择校问题的路线图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之下,要幸福生活就必须要找个好工作,要找个好工作就必须考个好大学,要考个好大学就必须高考拿高分,要高考拿高分就必须进个好中学,要进个好中学,就必须择校。因此,要想彻底解决择校问题,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同时,还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实力,同时还要更注重科学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社会公平,使人们充分就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在不同岗位实现人生价值,那时候就会实现人心安定,择校竞争也就不会再这样疯狂了。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