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奥数网

深圳站
奥数网

学生创新有潜质 院士引路任导师

北京日报 2011-09-21 10:00:45

  在北京市海淀区,从新学期起,200名有创新潜质的中小学生将拜院士当老师。今后,他们不仅能定期接受院士的指导,还能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据了解,由院士担任有创新潜质中小学生的科技导师,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院士为有潜力孩子引路

  院士给中小学生当老师?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靠谱”。“用得着吗?这会不会是变相的揠苗助长?”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

  对此,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请院士辅导的中小学生,只是“有科技创新潜质”的特定群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科技苗子。但是有创新潜质,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会在科技创新上有所成就,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挖掘这些孩子的潜能,使他们的创新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学校的常规课程,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创造机遇,让‘大师级’的教练为他们引路,会让这些孩子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名负责人表示。

  提起科研创新领域的“大师级”教练,很多人第一个就想到院士。作为著名的科教大区,海淀院士云集。据统计,全国健在的1400多名两院院士中,有400多名长期工作在海淀或在海淀居住。如何把这笔丰厚的资源利用起来?经过多方协调,海淀区教委最终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10多个科研单位达成科技人才培养协议。来自上述单位的23名院士以及数十名博士生导师,被确定为有创新潜质中小学生的科技导师。

  想象力丰富成遴选标准

  从9月份新学期开始,首批200名中小学生将接受院士的点拨。据介绍,这200名学生是从10万多名经常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中遴选出来的。

  近3年来,海淀区教委与辖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后备人才基地。由基地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3年中,海淀区经常在后备人才基地活动的中小学生达10万人。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少有创新潜力的‘科技苗子’脱颖而出。”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清华附中为例,该校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生物所都有合作,在校内建立了3个创新后备人才基地。基地开设大课堂博览课,启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并由科技老师挑选出一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到大学、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哪些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科技老师暗中观察,从中筛选出数十名学生,参加中科院专家组的面试考评。

  “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曾经获得过科技奖项,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分。”

  清华附中高一学生邵城阳,前不久刚通过面试,被确定为有科技创新潜力的科技苗子。“他的特点就是想象力特别丰富,经常会突发奇想,平时参加科技活动,点子比别人多,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清华附中的吴新胜老师介绍。同时,该校另外9名入选的学生也普遍具有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启发创新思维,年授课百次

  按照培训计划,科技导师一年要累计为这200名有潜力的中小学生授课上百次,全年不间断。

  据介绍,科技导师的辅导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和普通的中小学授课不同,科技导师不直接传授具体的科技知识,更多的是启发创新思维。例如,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学员经过自我思考、专家的点拨以及相互间的交流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实验器材进行验证,锻炼的是思维方式。海淀区政府每年为每名孩子拨付2000元经费,作为实验耗材费用。

  这种院士和中小学生面对面的培训方式,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还是一个探索,估计短期内不会看到特别明显的成效。出成果,至少要在5年之后。”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