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奥数网

深圳站
奥数网

公开课多作秀,评分标准刻板单一成祸首?

南方都市报 2010-12-21 12:15:24

 

   据《解放日报》报道,岁末年初,老师和学生均迎来“期末考核”,名目众多的“公开课”就是手段之一。可该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把公开课硬生生变成了“表演课”。学者熊丙奇更是撰文直斥公开课的“演戏”现象:“有的老师为上好公开课,要事先按照公开课的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彩排,‘埋桩’安排学生提问,可谓明目张胆地对学生进行说谎教育、造假教育。”那么,当下中小学公开课的“撒谎”成分究竟严重到了何种地步,深圳本土教育界是否亦面临类似情形?公开课从测评体系、评委团队、课程设置上应如何改进,才能杜绝“演戏”?

  1.“做课”已成校园教育“潜规则”?

  深圳校园的公开课是否也有“造假”现象?六年级学生家长R O E就曾“旁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显然有着事先‘打招呼’的默契,面对一个明明必须稍作思考的问题,被点名的同学刚一起身就对答如流……尽管‘精心准备’的痕迹很重,但还是出现了小B UG,老师要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结果学生们读着读着读到了下一个自然段去,老师当场脸色铁青……显然,这是临场突发情况脱离了以往‘排练’的效果所致。”

  小学英语教师顾佳把这种经过精心“排练”的公开课比喻为“做课”:“当下,不少公开课确实充斥着浓厚的‘表演’色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道授业’的关系,而是变成了‘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事先做好精心排练,反复研读教材、反复叮嘱学生、反复模拟课堂情景、反复N G,有的老师还把教案当成电影台词般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了……如此这般折腾一番,就为了演绎声情并茂、字字珠玑的上课效果,我们把这种虚伪的公开课称为‘做课’。”

  学校、老师为何纷纷热衷于“做课”?资深语文教师周贝黎建议从评分机制上找深层原因:“为什么‘做课’现象会如此泛滥?因为绩效考核、升迁渠道、职称评比往往就跟‘公开课’挂钩,学校摘取头衔、奖项也要指望‘公开课’的评比结果,试问‘公开课’的讲授又怎能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顾佳也认为“做课”泛滥存在客观因素:“其实任何一个有‘师德’的老师都不会甘愿‘做课’的,可是,由于中小学生接受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如果不进行局部的‘排演’,仅凭临场发挥,确实很难呈现出流畅的上课效果,可是,‘流畅度’往往又在‘评分标准’之内。所以,‘演’和‘不演’的确是个两难问题。”

  2.学生、家长可否加入公开课“评委团”?

  有学者认为,“公开课”的功利化、生硬化,与评委团成分单一有关———公开课的打分评委,大多由上级领导、资深教师组成,这些群体往往习惯了正统、刻板的教学套路。于是有家长建议,能否从学生及家长中各抽取一些代表,为评委团注入新鲜血液?R O E就有加入“评审团”的强烈冲动:“很多学校不是组织了‘家长委员会’吗?不少‘家委会’成员本身就接受过高等教育,完全具备‘打分’的素质和眼光。”

  一些老师也“力挺”家长加入“打分团”。顾佳表示:“把家长、学生的意见也计入‘打分标准’是个不错的建议,因为,他们可以从一些游离于‘专业’角度之外的方向来看待公开课,会侧面注意到那些容易忽略的环节———比如老师的亲和力、感染力等,会尤为注重课程的感性成分,有利于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的评估。”


    而周贝黎则认为家长加入评分团行列,必须相应调整评分体系和标准,否则也是舍本逐末:“家长、同学加入评分团,往往更在乎老师是不是讲得够H IG H、够H A PPY,形式是否独特新颖,却往往难以从严密、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公开课的信息量和知识的传授效率。的确,一些互动环节、创新环节确实很有趣,很容易吸引家长和学生,可是它跟课堂知识的关联度往往不紧密,按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课程是不成功的;可是家长和学生也许就会很喜欢……这样的误差,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和规范予以调和,否则,就算家长、学生代表加入评委组,也只是虚设而已。”

  3.规避公开课作秀还应鼓励教学创新

  除了引入家长、学生代表,改变评委团成分、调整测评体系等方式外,公开课在授课手段上是否亦存在改进空间?受访老师不谋而合地认为,当下不少公开课“作秀”痕迹重、刻板味道浓,早就应从“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的方向入手改进。

  顾佳曾尝试用“少林武术”来演讲英语公开课:“一次公开课上,我讲到IN、O N、A T这几个表示方位的单词,就马上想到它和武术套路之间的相似性———于是现场动作模拟,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表达了这几个词语之间的方位关系。小学英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子们建立对英语的兴趣,书本教学结合肢体语言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更有利于他们的记忆。这样,就实现了趣味性和书本知识的结合。”

  除了肢体语言外,口头语言亦尤为重要。周贝黎认为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言说水平,她举了个唐诗教学的例子:“有次公开课上讲到李白的《客中行》,如果40分钟全用来讲这28个字,效率低下且味道枯燥,所以,聪明的老师就会懂得‘旁征博引’———比如,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绪是‘不知何处是他乡’,那和他以往写‘低头思故乡’的情绪是否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李白之外,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乡愁’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和‘发散联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之间得到了有机的互动和联通‘公开课’才会达到完美效果。”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