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外毕业生的成长故事
她是深外第一个全科中考状元,她获得清华本科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11岁那年,她以仅高于分数线1.5分的成绩跨进了深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大门。三年后,她是深外历史上第一个全科中考状元。六年后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十年后,她获得了清华本科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每届仅颁给5人的特等奖学金。
深圳外国语学校20周年校庆上,发言时间最长的不是各级领导,而是从深外毕业了4年的一名女学生——陈慧怡。
这个长发女生陈慧怡,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3个小故事,感动了参加校庆的上千名来宾。
1989年,我出生在深外初中部现址对面的妇儿医院;1990年,深外诞生了。深外的年岁比我还要小,可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却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并不是因为我是校友之中最为优秀的,恰恰相反,是因为我是他们之中最为普通的,因而也最能代表一个普通深外人的成长故事。
在与深外相识相知的10年时间里,有许多引人欢笑或惹人落泪的故事,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三个,以感谢深外教给我的一切。
奋斗与梦想
我的每一次进步,就像一个个路标,它们的意义,是提醒我不要忘记,横亘于它们之间的每一段路上,他人伸出的援助的双手,和自己留下的坚实的脚印。如果父母离异后,我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争取考外国语学校,如果初中被全班倒数的数学成绩打垮,如果高中被中考的胜利冲昏头脑,如果到了清华还沉浸在高考失利的自卑中无法自拔,如果妈妈和叔叔放弃了我,如果深外的老师们放弃了我……实在无法想象,在那么多“如果”之后,我还能不能成为今天的我——虽不完美,也不卓越,但无比坚韧,满怀希望。
所谓梦想,其实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让你还要再坚持下去,在得意之时提醒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时此刻,我有了更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和法学特长,成为沟通中外法学的使者,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
付出与回报
母校张传平老师曾对我们那届高三同学说,要“只问付出,不求回报”。当日的我无法参透其中奥妙。四年之后再看,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体会。这种境界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做到,那就是所做之事是你真正的热爱,付出本身所收获的快乐已是最大的回报,那是你乐于付出一辈子去做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讲,命运是如此奇妙,以至于那些曾经在旁人看来“不务正业”的热爱,会在生命中某个时刻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当年我的高中同学当中有的酷爱唱歌,现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歌唱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走上职业歌手的道路;还有一位初中同学很有爱心和同情心,目前在著名的伦敦政经学院就读的她,是国内各种助贫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热心参与者;又比如我初高中对演讲和辩论有浓厚的兴趣,而外语给了我丰富的练习机会,没想到在清华我可以成为全校最佳辩手,并代表校队到各地比赛,结识了很多校内外的朋友,并对法学专业的进步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你只问付出、不求回报,如果你还未找到你的热爱,请坚持寻找;如果你已经幸运地找到了,请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它,它会引领你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跨越时空的至情
一位著名的法官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律师的生命是由所有与他共事过和对抗过的人创造的。他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帮助成就了今天的他,于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生命联系。
这也是我与所有母校的联系。我初中所在的班级,有三分之一就读于清华北大港大浙大,有三分之一在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等外国著名高校,其中有一些已经拿到欧莱雅和JP摩根等大公司的工作邀约。
天南海北,10年过后,聚首一堂,发现大家身高外貌虽有变化,但谈起初中各种趣闻,仍是记忆犹新、感慨依旧。我高中的室友们,现在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各院系学生活动的支柱人物,可是一年一度的生日问候,无论身在何处,也不论多少事务缠身,四年来都不曾断过。当我在纽约的渡轮上与已投身经济学研究的昔日同窗叙旧,当我在波士顿的饭店里和即将成为精算师的高中挚友攀谈,当我在多伦多大学交换时碰到那些熟悉的面庞,我就知道,天涯海角,总能找到奋斗不息,而情怀依旧的深外人。在座的同学们,请望向你的周围,多年后,你将会从你身边的同学中,感受到某种跨越时空的至情。
而把我们所有人联系起来的,是黄金般的中学岁月,以及浮现其中的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也许多年以后,我不会再记得在母校参加各种活动时的细节,但我将永远记得:万建平老师在我最沮丧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会好的”;赵淑杰老师在我保送清华的推荐信上写道:“她是一个大才,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她都会成为卓有成就的人物”;熊学珍老师在我毕业的时候送了我一本书,并在扉页上写道:“如果命运给了你一个酸柠檬,你要努力把它变成甜的柠檬汁。”如果母校没有这样的老师,就不会有今日的我们。千言万语,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校友,对恩重如山的老师们鞠一个躬,道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