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誓词及宣誓制度亟待完善
教师誓词的统一和教师宣誓制度的确定,有利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健全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人民教师誓词(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统一的中国教师宣誓制度建设揭开了帷幕,建立和实施中国特色的教师宣誓制度已然上升为国家意志。教师宣誓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建立教师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师宣誓制度包括誓词文本、叙事主体、仪式规范、场景、传播形式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其核心是教师誓词文本。笔者认为,目前建立统一的教师宣誓制度并达成社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实施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目前国内的教师誓言版本较多,内容参差不齐。教师誓词应体现如下方面。
一是教师责任使命的仪式表达。教师誓词凸显了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蕴含着广大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责任和使命。教师宣誓是重要的仪式教育,教师誓词蕴含着广大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责任使命,是新时代广大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凝练和升华。教师在入职或重大仪式上宣誓,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职业认同也会不断强化。
二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誓词要从教师专业化的职业立场、职业规范、职业理想的逻辑入手,重点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承载着教师对教育的职业理解、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教师誓词使外界社会对明确的教师形象有所了解,包括对教师的责任、义务和品行评价标准的了解,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心理,为取得学生及其监护人群体的认可和信赖,为外界监督、评价教师的品行提供了有效依据。
三是教师新形象的再塑造。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好老师形象。教师曾被形象地比喻为红烛、人梯、园丁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还要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四个“引路人”。建立和实施教师宣誓制度,用“好老师”“筑梦人”“引路人”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教师誓词内容,不仅能够促使教师的角色内隐认知的形成,还对教师的言行起到内隐导向作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教师誓词以其对教师职责行为的内容界定和宣誓仪式的神圣性,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素材。教师誓词的统一和教师宣誓制度的确定,有利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健全完善,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职业定位,有利于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教师职业。
国外教师誓词的特点
通过国外教师誓词文本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国家誓词中体现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形式多样,在法理依据、结构形式和内容上有一些明显差异。
一是法理依据方面,一些国家的教师誓词强调法治精神。如德国教师誓词:我忠实于联邦德国基本法和巴州宪法,遵守法律,要履行我作为官员的职责。日本教师誓词:我在这里,尊重并发誓牢牢拥护承认主权在民的日本宪法,我作为教职人员在领会教育基本法宗旨的同时,深深自知要将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会把民主且有效率地完成公务作为自己的职责,牢牢发誓将诚实公正地执行职务。
二是结构形式方面,有篇幅大小、长短句差异。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教师誓词篇幅短小,排比句、短语等一些能够加强语气的句式加强了宣誓者的精神情感。但也存在口号式短句的局限,难以表达出丰富的教师精神、责任、专业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誓词结构简洁但内涵较为空洞。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圈,教师誓词篇幅较长,较口语化,关注教师职业内涵以及要求的表达,结构相对繁冗,缺少情感的强化与升华,对领誓者与跟誓者之间相互交错宣读的过程造成不便。
三是内容侧重方面,有具体化、抽象化差异。在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誓词内容注重形式表现,针对教师职责、行为规范等具体细节的描述较空泛,内容简单化、抽象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圈,誓词内容丰富,层次清晰,主要从教师的责任义务、专业追求、理想信念三大方面展开,每个层次细节化说明,层级之间相互关联且递进,使宣誓者自然融入其中。
教师誓词的现代性重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誓词作为教师职责和教育理念的高度浓缩体现,要立足这一核心问题,既要反映教师立德树人的本职任务,也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融入其中,使教师群体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教育事业的代言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