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
石家庄奥数网

石家庄站
奥数网

最受省会人喜爱的特色名校:石家庄第十七中学

石家庄日报 2012-11-16 16:22:15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血脉,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拥有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必将促进学校的发展。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始建于1948年3月8日,前身是石家庄市立女子中学,学校拥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女中时期就已形成了“爱国、勤奋、诚朴、自强”的校风,磨砺出“励志图强、奋发向上、敢为天下先”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独特内涵的文化精神,创造了该校历史上引以为豪的辉煌成绩。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是石家庄市建校最早的三所学校之一,50年代中期即被命名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教学班90多个,教师300多人。校园环境清新,布局合理,设施一流,是石家庄市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十七中学秉承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严谨高效、创新进取的精神品质,以求真务实的办学态度、稳定过硬的教学质量、文明健康的校风学风,绵长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学校曾荣获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德育科研示范校、河北省高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石家庄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石家庄市德育示范校学校、石家庄市教学工作示范学校、石家庄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石家庄市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把“让每一个孩子在十七中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作为教育追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合理需求,大力倡导“成功教育”,积极营造“追求成功、体验成功、走向成功”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品质。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将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人人成功

  办学目标:追求成功 谋求发展 创一流名校

  校 训:博学厚积 追求成功

  校 风:崇德 求真 和谐 发展

  育人宗旨:必求人人成人 力求人人成才 追求人人成功

  育人目标:品德高尚 行为规范 知识丰富 身心健康 勇于创新

  学校精神:不甘落后 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敬业爱岗 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精诚合作 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 勇于探索的创新

  精神;不屈不挠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工作作风:主要时间 主要精力 做主要工作 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

  工作观念:沟通服务 团结合作 传承超越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引领

  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需要精心构建的,它必须在理念上精心提炼,在实践中长期培育才能形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贯穿在学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002年,结合学校实际,十七中校领导提出了以“成功”为主题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文化体系。在这种理念文化引领下,“人人追求成功,人人能够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都是可造之材。让每一个学生在十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成为教育追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当做教育责任。

  在学校文化的感召下,十七中秉承“博学厚积、追求成功”的校训,铸就“崇德、求真、和谐、发展”的校风,促进教师队伍养成一种浩然正气,形成了勤奋、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该校老师的工作宗旨。同时遵循“必求人人成人,力求人人成才,追求人人成功”的育人宗旨,构建了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题的“三成”教育模式,它既包含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包含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断发掘育人载体、拓宽育人渠道、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丰富成功文化的内涵,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昨天“奋发向上、敢为天下先”的坚定信念到今天“人人追求成功,人人能够成功”的办学理念的深化,十七中的办学理念已成为该校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一种坚定信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已经成为彰显十七中独特魅力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解放思想踏实进取谋发展

  一个人,不进步就会退步;一所学校,不发展就会落后,发展慢也会落后。所以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就学校而言,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提高质量,二是扩大规模,三是使学校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值。提高质量是发展之本,科学管理是发展之道,先进理念是发展之基。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办学标准不断提升,占地面积和办学规模较小的现实严重制约了该校的进步和发展。2001年,十七中在石家庄市、桥西区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审时度势,统一认识,抢抓机遇,斥资4800万元买断原河北省粮食学校旧址,创建了十七中南校区。2003年-2005年,相继投资2800万元,对本校区进行了全方位改造;2006-2007年,投资3000余万元,重点进行南校区建设。十年来,学校占地面积从2万平方米增加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从1.2万平方米增加到4.8万平方米,教学班从33个增加到90个,在校学生从2300人增加到5400余人,教职员工从180人增加到350人,取得了规模上的发展和固定资产的增值,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跃进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形成了目前“初高中校舍分离,分校区管理”的新格局。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十七中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那就是——— 规模发展是有限的,质量的提高和无形资产的增值是无限的。做大是发展,做强才是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十七中始终围绕提高质量做文章,在做强上下功夫。学校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制定学校的五年规划。2001年-2005年,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努力探寻科学发展之道;2006年-2010年,调整、攻坚、以质量求发展。两个五年的发展和追求,该校攻克了难关,提升了学校文化内涵,紧随课改要求,中高考实现全面突破,圆满完成了规划目标。2011年-2015年,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三年三步走,三年上水平”的目标,包括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幸福指数,走内涵发展之路,要在做“强”上赢得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转变观念课改实践提质量

  新课改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质量,学校应首先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把它当做学校发展提高的一次契机。其次,要想赢得挑战,谋求学校的进步和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为此,十七中针对新课改,结合本校实际,围绕如何面对新课改,如何适应新课改,如何提高质量,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坚定信念,以积极态度面对课改

  面对新课改,十七中的态度是:不怠慢、不迷信、不折腾、不张扬。不怠慢就是要高度重视,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迷信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专家,一定要站位在自己学校的校情上。不折腾就是不夸大,不搞形式主义,不给一线的师生加重负担,谋划成熟了再做。不张扬就是不浮躁,工作中即使有了好的做法,也要低调、内敛。因为课改毕竟是新事物,要脚踏实地,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课改面前,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思想。积极的态度要由领导传递给老师。领导集体的积极态度,让老师们在面对新课改诸多迷茫的问题时,有了沉着应对的踏实感。重视课改,绝不是一句话,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领导就要做不等不靠,敢于实践的表率,要在教学一线做老师们行动的引领。坚持狠抓教学不动摇,坚持虚心学习,守住自己的优点,把别人的理论和经验当成自己的营养和水分去吸收,既要守的住,又要不断发展自己。

  求实创新,以工作理念推进课改

  新课改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到协调统一,十七中提出“沟通服务、团结合作、传承超越”的工作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服务,将服务定位在:领导要为教师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学校要为社会服务。服务老师,全校上下一盘棋,送关爱,语言加行动;讲服务,认真加细心。学校领导为一线师生倾尽全力作保障。服务学生,教师要善于沟通,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肯定、表扬、激励学生。这是情感的投入,是思想的碰撞。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团结有力量,集体出智慧。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组成完美的团队。十七中全体教师明确目标,如何让下一届的课改年级少走弯路,明确需要继承和发扬部分。大家分工协作,互相弥补,密切配合,在传承与超越中推进学校的新课改及各项工作。

  团结实践,以校本教研促进课改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十七中提出了校本教研坚持“三不”“四有”的原则。“三不”即不说学科难,不嫌学生笨,不说时间不够用;“四有”即教研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总结。做到了“三不”,老师就会专注于讨论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更进一步明确了“问题即课题,破解即成果,行动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做到了“四有”,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

  2010年是十七中的教研深化年,毕业班的优异成绩,让全校教师看到了观念改变的力量,促进了学校浓厚教科研氛围的形成。老师们积极参与,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教研能力不断提升。历史组讨论式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让历史课堂充满了质疑和解疑的悬念;政治组四四五模式的实践,让备课、上课、教研成为完整的体系;物理化学的学案式教学法,让理综的课堂更加条理分明,互动高效;语文的成功作文探究,让学生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中享受读书写作的乐趣。有效的校本教研,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观念,以课标为本实践课改

  课改后教材有多种版本,教辅更是多样,但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任何一种教材、教辅都难以涵盖整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打破教材、教辅的局限,才能有所突破。所以,十七中提出了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辅教而不是教教辅”。在初三化学组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从几年前按部就班上好课本安排的每一节课开始,不断实践如何用教材,如何用教辅。老师们编制导学案,整合课本知识体系,实践互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将原来需要6个月才能讲完的课程,提效到5个月结课,并扎实高效的开展三轮复习。复习中,老师们坚持做到: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要打乱课本体系,重组单元重点,合理设置专题,知识能力全覆盖。这样的实践使得该校化学学科课堂模式清晰,方法策略得当,成绩不断提高。

  凝心聚力,以互动高效探索课改

  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的主阵地、主渠道。十七中关注课堂改革,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互动高效课堂”的探索,构建各学科互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此,该校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需要,课堂教学的四个定位以及把握好四种关系”。一个中心:即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两个需要: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四个定位:即教学原则定位在师生平等,教学目的定位在教学相长,教学特点定位在兴趣引导,教学方法定位在互动沟通。四种关系:即教与学,动与静,升学与育人,时间加汗水与情感加智慧。

  在课改实践中,该校以“探索互动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题,请来了国家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到校进行指导。活动中,张力、杨二生老师分别做课,接受专家点评,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眼见课改课堂的形式,感悟实现高效的方法,体会专家点评的含义,从而对课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国培展示活动,十七中老师有幸再和于映潮、李白坚这样的知名专家近距离接触,更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充盈了思想。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更应该是火种,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十七中教师经过课改实践,有了许多切身的感慨。他们说:“我在每一节课中,为孩子们点燃一支寻找知识的蜡烛,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拥有一片智慧的光芒。”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沟通,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也已成为该校教师教学的共识。初中课改十年,十七中广大教师深深地感受到: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决定学生的质量。面对新课改,转变观念,知难而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改变中寻求新的突破。

  编辑推荐:

  石家庄桥西区十七中近两年中考成绩大对比

  石家庄二十三中历年中考成绩大对比

  石家庄四十中历年中考成绩大对比

  石家庄四十一中近两年中考成绩大对比

  石家庄二十八中2012年小升初四大录取方式

  石家庄二十八中历年中考成绩大对比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重点初中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