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中举行新华区中小学数学衔接研讨会
在教育界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利,小初衔接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作体活动的一部分,区教研室于2011年10月25日、27日组织西片协作体举行“小初衔接”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四科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并诚邀兄弟区县同行切磋分享。
10月25日上午,全区中小学数学衔接研讨会在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北二阶梯教室举行。各中学初一年级和各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师参加,井陉、矿区、鹿泉、行唐四县也安排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北新街小学王春红老师和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赵菲老师作课。与会人员积极评课,在培养运算、书写和表达习惯以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途径上达成共识。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学处靳春会副主任以《如何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作专题报告。教研室李会芳老师提出培养运算能力不能依靠反复的、机械的训练,需要设计循序渐进而又渗透理性的活动。田淑玲老师主持研讨活动,特别强调要在进行基本功训练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中渗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王老师在进行《最小公倍数》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自我介绍,缩短心理距离,激发参与信心。用模型导入课堂,组织学生尝试把一些长方形拼成正方形并计算出边长,建立直观形象,为使学生认识到公式、定理的重要性巧妙埋下伏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加强合作探究,通过教师激励性评价,逐步促使深入思考,实现个体对个体的评价与补充和个体与集体的良性互动,得到公倍数的概念。把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在自主活动和互助互动中体现自主性,发现探索新知,掌握思维方法,领悟数学原理。在计算2和3的公倍数时,以6为起点,轻松得出更多更大的数字。在动手活动过程中学会分析,说清思路,把握解题关键,由浅入深地运用数学知识智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题,用实物投影展示解题过程,比较解答方法,评价优点缺失。最后以与王叔叔家里装饰电视墙有关的应用题为挑战性任务,强化生活中数学应用意识,切实培养数学运用能力。
赵老师在进行《点和线》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展示交流、点拨释疑 - 归纳总结、检测评价”四环八步模式,实现“认识点、线段、射线、直线并会表示”、“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和“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解释生活现象”三项学习目标。以带有“北斗七星、可近似地看作点”精美课件导入课堂,传递着“夜晚的星空,有无数繁星闪烁,最闪亮的是北斗七星!”的审美信息,抓住了学生形象思维特点,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设计并实施 “点的表示”,“线段、射线、直线的理解”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理解”三项活动。让学生对整节课知识点有清醒的认识,熟悉授课方式,学会听课并掌握重点,从学案、课件等方面总结知识。注重运用表格教给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的方法。注重从几何本质属性出发,理解和掌握图形概念,用逻辑推理方法把握图形性质。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运用,逐步增加应用与探究性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用“你学会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课堂知识。最后以新颖别致的活动式小测结束课堂,“请位于线段AB上的同学起立”、“请位于射线AB上的同学起立”等等,增加数学学习趣味性,巧妙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靳主任指出,小学升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管理、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为了降低和化解这些变化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需要我们共同抓好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小学教学中,精讲精练,留下思考空间,加强学法指导,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迅速适应中学学习。中学教学中,在“过渡期”采取半扶半放方式,实施 “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数”到“式”的过渡、“算术”到“方程”的过渡和“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基础。建立和谐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灵活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手段启发诱导积极思维,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知识形成和探究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