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小学生活
教育部门和学校设计好的活动或者游戏,孩子不领情,反而记在心里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在让教育工作者气馁之余,是不是也意味着,如果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生活,那么只能产生无效的结果?如果只有在日复一日平静的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涟漪,才最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那么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校园变得现在这般乏味。
我们小学教育的发展或许有一种危险:从没有制度化的散养私塾,到过度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小学生的生活被理论化和课程化,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强势化的学校教育垄断了小学生的生活。如果这种被垄断的童年不是从儿童出发,没有儿童的地位,那么小学生所感受的就是成年人所强加的童年,是一个为未来成长所牺牲的童年,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和怀念可言了。
一个整天呆在课堂,始终被课本习题所环绕的童年是绝对称不上幸福的。我们的教育不能用遥远或可能的幸福来论证牺牲当下幸福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童年幸福对人格发育的完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所谓“成功”和“幸福”所无法代替的。这其中包含了游戏的快乐、求知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在体会这些快乐的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得到成长。
正如一个五年级学生所说,他们离开小学校园,是“离开童年,迈向青春”,对于过去怀着眷恋和不舍,对于未来更怀着好奇和兴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将人的3岁—12岁定义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并将其称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这其中指出了小学教育应体现的教育意义: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相比,更着眼于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好全面的基础准备,这种准备,很多并不是从书本上或课堂中可以学来的。
孩子们所喜欢的童年校园,是一个充满同学友谊、充满师生欢笑的乐园。这在小学阶段,或许比知识的传授对一个人成长的发展更有意义,也更为孩子们所珍视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