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才有效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做得好一些,能够“听话”。面对孩子,我们可谓是“苦口婆心”,费尽了口舌,发火、威胁,甚至连拳脚都用上了,可是孩子还是“做不好”,还是“不听话”。这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问题,我们习惯于说“不要做什么”,至于不做什么具体该怎么做我们没有说或者说的孩子不明白。有时我们要孩子玩什么或者穿什么衣服,可能孩子在那时并不想玩或穿那一个;有时当我们要求孩子开始做另一件事时孩子可能正沉浸在上一件事当中。面对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效呢?个人觉得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不用否定词
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说“不要做什么”,孩子是无法真正明白该怎么做的。比如我们告诉孩子,在玩完玩具之后不要把玩具“随手乱放”或者“乱扔”,很小的孩子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乱放”、“随手乱扔”。比如,我们对一个个性很强、容易“欺负”别人的孩子说:“不要欺负别人”、“要和同学好好玩”,那什么是“不欺负”,他可能仍然理解不了,不欺负该怎么办?他也不清楚。所以,面对年幼的孩子时,我们不要使用否定词,而是要对孩子说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
二、具体、明确,让孩子可以理解
不用否定是不是就足够了,还不是,对于我们一些肯定的要求,年幼的孩子可能也理解不了,仍然不知道按照要求自己具体该怎么做。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不要随手乱放,要把它“放好”,那“放好”是什么意思?孩子可能依然理解不了。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玩完玩具之后应该把玩具放回原来摆放玩具的地方,放的时候该怎么摆放(最好能给孩子做个示范)。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不要欺负别的同学,那就要告诉他怎么是不欺负,比如告诉他:想和别的同学打招呼可以先喊别人的名字,然后在和别人说话,而不需要用手去拍打别人(孩子打别人有时可能是想和别人交流);在和别人一起玩耍、做游戏要适当用力(这种就一定要示范了,对于用力孩子是很难把握的,比如你推他一下,让他大概体会一下什么样的力是适当的,什么样的力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感到很疼或者摔倒)。
三、允许选择
作为孩子,不管年龄多大,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首先应该把他(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他们会有自己的喜好,会有自己安排,会有自己的选择。比如,你说,跳跳球太脏了,等我给你洗了再玩,你先去玩小汽车吧,可是孩子可能只想玩小汽车。如果你提供的建议孩子不接受,你有暂时忙着,那不妨告诉他(她)想玩可以,但我现在没有时间给你洗,你需要先把球洗洗(不要期望小孩子能想你期望的那样洗的很干净),等一会我再帮你洗一下,然后才能玩。当然,等孩子“洗完”了,你就要抽出时间再帮他处理一下。再如,孩子造成要上学,你给他拿了一件蓝色的衣服,可他不穿,非要穿绿色的,你可能会说:蓝色的好看,绿色的不好看,或者蓝色的太薄,容易冻着。结果他就是不停,又哭又闹,他(她)不高兴,你也很上火。如果只是颜色的问题,不妨尊重他(她)的选择,想像看:对这个问题而言是你认为好看的衣服重要还是孩子的快乐重要?如果的确是因为衣服薄、担心孩子冻着,那就告诉他(她),你可以穿绿色的衣服,但是要再加另外一件衣服在里面,因为如果不加别的衣服,我担心你会冻着。
四、让孩子有一个结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孩子在“该结束”的时间而不结束,“该开始”而不开始的问题。比如,该吃饭了,孩子却在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该做作业了,他却饶有兴趣地在玩玩具车……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实现和孩子约定时间,比如,玩30分钟,然后开始做作业,在时间快结束时,提前5分钟提醒一下孩子——时间快到了,一会准备写作业;另一个就是提前和孩子商定时间的时候,考虑一下孩子要做的事,如果孩子要看动画片,动画片的长度是35分钟,而我们和孩子商定30分钟之后去做另一件事就不太合适,因为在30分钟时孩子还没有看完,甚至可能正看到兴致勃勃。试想,作为成人,如果我们正兴趣正浓地、投入地做一件事,有人强行要求我们停下来去做另一件事,我们内心的感受会如何?
五、别拿孩子的话当耳旁风
有时我们可能会说:这个孩子要气死我了,总拿我说的话当耳旁风,和他(她)说话他有时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时我们就要问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正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那件事当中,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的注意力水平高,用不着因此上火、生气。另一种就是孩子在无意中效仿了我们,试回忆一下,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给我们说话或者让我们看一件东西时,我们有多少次是一边看报纸、看电视或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敷衍地说:“嗯”、“是”、“好”的?当我们问孩子话时,我们又有多少次是停下手里所有的事,坐下来,专注的去和孩子交流的?如果我们一直在敷衍孩子,如果我们一直没有专注的去和孩子交流,那我们能抱怨孩子把我们的话当耳旁风吗?